前言 8月18日,一则重磅消息如惊雷般传遍全球:中国成功突破6N9级超纯氦气提纯技术壁垒! 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气体制造领域实现历史性跨越,更让长期垄断市场的西方企业陷入震动。多个国际巨头连夜紧急调整对中国市场的报价策略,试图挽回颓势。 可惜为时已晚。如今的中国已掌握从天然气中高效提取超高纯度氦气的核心能力,彻底摆脱对外依赖,真正将“工业血液”的主导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重要的氦气 对大多数人而言,氦气最熟悉的用途不过是填充节日气球,轻盈飘浮、带来片刻欢愉。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种看似普通的无色气体,在现代高科技产业中却拥有“黄金气体”“战略资源”之称,被广泛誉为支撑尖端科技运转的“工业血液”。 其核心价值源于独特的物理特性——它是除氢外最轻的元素,沸点低至零下269摄氏度,接近绝对零度,且化学性质极其稳定,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 这些特性使其在精密制造和极端环境应用中不可替代,尤其在冷却系统与惰性保护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以医疗领域的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为例,其核心部件是超导磁体,必须在零下269度以下才能维持超导状态。一旦温度上升,磁体瞬间失超,整台价值数千万元的仪器即刻报废。 而唯一能长期稳定维持这一极低温环境的介质,正是液态氦气。它如同生命的温床,守护着设备持续运行。 同样,在量子计算装置、大型粒子加速器、空间探测卫星等前沿科研平台中,氦气也承担着相似的关键角色,确保系统在极端条件下稳定工作。 此外,现代芯片制造业同样离不开高纯氦气的身影。一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内部集成数十亿个晶体管,生产过程要求近乎真空级别的洁净环境。 哪怕是一粒微尘或一次轻微氧化,都会导致整片晶圆作废。此时,具备超强惰性的氦气便成为理想的工艺保护气,贯穿整个制造流程。 至此不难理解,这种曾被大众视为玩具气体的元素,实则是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石,隐藏于无数高精尖设备背后默默支撑。 然而,如此关键的战略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却极度稀缺。在整个地球大气层中,氦气浓度仅为百万分之五点二,难以直接采集。 目前全球已探明可采储量约为484亿立方米,主要蕴藏于特定类型的天然气田中,分布高度集中。 长期以来,中国因地质条件限制,本土天然气中的氦含量普遍偏低,平均仅0.03%至0.05%,远低于美国、卡塔尔等地富氦气田动辄1%甚至7%的水平。 这使得我国在过去几十年间严重依赖进口,供应命脉掌握在美国、卡塔尔等少数国家手中。他们根据市场供需随意定价,甚至实施断供威胁。 在价格高峰期,高纯氦气一度飙升至每立方米4万元人民币,堪比黄金。 更严峻的是,涉及氦气提纯的核心装备,如4K温区制冷机组、大型氦透平膨胀机等关键技术设备,长期被西方封锁禁运,严禁向中国出口。 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我们早已屡见不鲜。每一次“卡脖子”都刺痛着民族科技自立的决心。 虽然后续国内逐步研发出部分提纯设备,但技术水平多停留在5N级,即纯度99.999%,距离高端科研与工业所需的6N级(99.9999%)仍有本质差距。 尽管数值上仅相差一个“9”,但在实际应用中,这种微小差异足以决定设备能否正常运行,影响深远且无法弥补。 攻克难关 时间来到2019年,位于陕西延安的万瑞冷电技术团队立下军令状:誓要打破国外封锁,自主研发出达到国际顶尖标准的超纯氦气生产系统! 面对重重技术壁垒,科研人员另辟蹊径,提出一项全新工艺路径——“四阶耦合联合法”,通过四级协同处理实现杂质逐层剥离。 第一步为“脱氢处理”,旨在清除天然气中原有的大量氢气杂质。得益于现有成熟技术,该步骤实施相对顺利。 第二步采用“膜分离技术”,利用具有纳米级孔径的专业复合膜材料,精准拦截大分子量杂质,允许氦气优先透过。 第三步引入“变压吸附工艺”,通过周期性改变压力环境,使氮气、甲烷等残留气体被特种吸附剂捕获,进一步提升气体纯度。 前三步如同层层筛网,逐步净化原料气流,而真正的核心技术难点落在第四步——“深冷精制”。 此环节的核心任务是将氖气与氦气彻底分离。两者同属稀有气体,在元素周期表相邻排列,物化性质极为接近。 它们的分子尺寸相差不足0.6埃,摩尔质量差异仅有0.003克/摩尔,堪称气体界的“孪生兄弟”,常规手段几乎无法分辨。 要实现分离,必须创造极端低温与高压条件,并配合特制吸附材料进行选择性捕捉。 为此,工程师胡永明带领团队搭建了零下243摄氏度的超低温实验环境,展开超过一千次反复测试与参数优化。 项目总负责人荣成旭更是全身心投入,连续数周驻守实验室,吃住在现场,只为争分夺秒推进进度。 最终,团队凭借自主研制的新型低温吸附技术及高性能复合吸附剂,成功打造出“低温精制及脱氖装置”,攻克最后一道难关。 这套装置不仅能产出纯度高达99.99997%的超纯氦气,远超国际6N标准,还实现了模块化设计。 管道系统、分离单元、精制模块均可按需灵活组合,适配不同规模的天然气源,极大提升了工程实用性。 更重要的是,整套系统支持全天候连续运行,单线年产能可达40万立方米,效率惊人。 尤为振奋人心的是,从原始图纸绘制到核心部件制造,再到整机装配调试,全部实现100%国产化,无一依赖海外技术支持。 当这一成果公之于众,全球业界为之哗然。许多外国专家起初表示怀疑,质疑数据真实性。 但在第三方权威机构出具的鉴定报告、运行监测记录以及多次实地采样分析结果面前,所有质疑声戛然而止。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证明:中国已从昔日的氦气进口大国,华丽转身为具备高端生产能力的技术输出国! 作为功臣的万瑞冷电也因此声名鹊起,不仅主导编制了《氦气纯化器》行业技术规范,还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纳入重点扶持名单。 截至目前,该公司年产高纯氦气总量已达400万立方米,订单排期长达数月,客户涵盖半导体、医疗、航天等多个关键领域。 这一切辉煌成就的背后,是技术人员整整六年的潜心钻研与默默坚守。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实验室里的灯火通明与一次次失败后的重新出发。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技报国。 参考信源: 每日经济新闻 “黄金气体”纯度达到99.99997%!我国这一领域实现重要技术突破 环球网 产出99.99997%超高纯氦气 我国天然气提氦技术取得新突破 参考消息 德国专家:中国不再被美国氦气“卡脖子 澎湃新闻 以前用来吹气球,现已成为全球最稀缺资源之一,氦气到底有啥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