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曾口出狂言:“要是换做我,几个小时就能拿下芬兰。”可苏联在苏芬战争中却打得异常艰难,这让他觉得芬兰不过如此。这感慨,正是希特勒在苏芬战争期间,目睹苏联军队一系列糟糕表现后发出的。
就在一个月前,德国装甲集群在波兰战场那叫一个势如破竹,一个月就灭掉一个国家,何等辉煌。再看苏联,同样出动2000多辆坦克、1000多架飞机,只是总兵力稍少,有45万;而芬兰呢,仅有15万士兵、十几辆坦克和100多架飞机。怎么看,苏联打芬兰都像是“牛刀杀鸡”。用“校长”的话说,就是“优势在我”,可这场仗足足打了3个多月。按苏联官方记载,其伤亡人数高达375491人;芬兰伤亡10万多人。双方都打得精疲力竭,芬兰兵力耗尽、弹尽粮绝,苏联也无力再战,最后只能讲和,芬兰割地赔款了事。不过赫鲁晓夫在回忆录里说,当年那场冬季战争,即苏芬战争,苏联实际损失上百万人,最后只得到5.7万平方公里土地,他不禁感慨:“这片土地,刚好够埋葬我们牺牲的战友。”
开战前,大家都以为苏联战斗力超强;开战后,却发现苏联表现得像“菜鸡”,实在丢人。一战时,沙俄战斗力虽说不咋地,但打败奥匈帝国还是比较轻松的。可多年后,武器装备升级了,战斗力咋还倒退了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芬兰地区湖泊交错、森林茂密、交通不便,气候还极其严寒。当年冬天更是芬兰有史以来最寒冷的三个冬天之一,气温动不动就零下三四十度,积雪一米多厚。这种环境下,机械化部队根本无法正常行动,而且还不能熄火,一旦熄火就再也发动不起来了。
另一方面,这就得提到斯大林在1937年至1938年开展的大清洗运动。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将领,甚至一些重要科学家都遭迫害,苏军指挥官出现断层,80%的军官都没上过战场。史料记载,当时苏联军队作战时,竟然手拉手唱着歌往前冲,这和希特勒一战时在第一次伊普尔战役的表现如出一辙。如此混乱的作战方式,怎么可能打赢?此外,苏联仓促出兵、准备不足、空军装备落后等问题,都是战败的重要因素,难怪希特勒在一旁看得直皱眉,还想发动战争给苏联“好好上一课”,让他们见识见识什么叫“降维打击”。
按照德国历史传统,战争爆发后,为避免两线作战,必须迅速结束东西两线其中一方的战事,再集中兵力对付另一方。施里芬计划是先征服法国,再消灭俄国。如今,苏德签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波兰也被德国占领,东线暂时无忧。按说此时是对付法国的好时机,可希特勒却把目标对准了被称为“欧洲祖父”的丹麦。
原因很简单,德国资源匮乏,战略资源有限,尤其是重要的铁矿,极度依赖进口,瑞典是德国最重要的铁矿供应国。一旦英法截断瑞典对德国的矿产运输,德国别说造枪炮坦克,估计民生问题都难以解决。为保障资源供给,希特勒干脆北上,准备攻占北欧,把英法舰队堵在海上,让其无法登陆。而北伐第一站就是丹麦,只要控制丹麦,德军就能以此为跳板,强行登陆挪威;控制挪威,英法海军就进不了波罗的海。
尴尬的是,北欧小国一直奉行中立,希特勒想动手都找不到借口。不过苏芬战争爆发后,英法为增援芬兰,要求挪威和瑞典允许其军队通过。希特勒一看,机会来了,马上以“英国破坏挪威中立”为由,开启北欧战役。
丹麦战役过程短,简单说,1940年4月9日,1000名德国士兵从哥本哈根港口登陆,数百架轰炸机在丹麦上空轰鸣。谁能想到,丹麦国王见这阵仗,立马决定投降。当时丹麦皇家卫队刚与德军遭遇,正准备拼死一战、为国捐躯,结果枪还没开几发,就接到国王投降命令,士兵们都很困惑:“我等正欲死战,为何陛下先降?”就这样,德军创下世界纪录,仅用4个小时就征服丹麦。
希特勒本想借丹麦战役给苏联一个“下马威”,哪成想,丹麦反倒给一众中立国上了一堂深刻的课,主题就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识时务者为俊杰”。丹麦投降得那叫一个快,完全出乎希特勒的意料。他对丹麦老国王说:“看在你这么配合的份上,有啥要求尽管提,能满足的我一定满足。”
老国王回答道:“我都这把年纪了,一辈子就会当国王。你别为难我,让我继续当丹麦国王养老就行,丹麦的事儿我自己能处理。”希特勒一听,心里直犯嘀咕:“我来之前你是国王,我来了还让你当国王,那我这趟来干啥了?”但丹麦实在太顺从了,最后希特勒还是答应了老国王的请求,这场占领简直就像“走过场”。
在德国占领丹麦期间,丹麦民众生活基本没受啥影响,该吃就吃,该喝就喝,仿佛二战跟他们毫无关系。就连希特勒对丹麦犹太人的逮捕和驱逐,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据统计,当时丹麦有8000名犹太人,最后被驱逐的不到500人,丧命的不到50人,也许希特勒那少得可怜的“仁慈”,都给了丹麦。
丹麦战役顺顺利利,可挪威战役却大大超出希特勒的预料。按照“威悉河演习”计划,德军占领丹麦后,会采取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的立体战术,从南到北在挪威的奥斯陆、克里斯蒂安桑、斯塔万格、卑尔根、特隆赫姆、纳尔维克6个主要港口登陆,先拿下港口和机场,再向内陆推进,进而拦截可能登陆的英法联军。
但问题是,当时英法海军力量是德国的9倍。所以,这场战役的关键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速战速决”,必须在英法联军赶到之前拿下挪威。为此,德国不惜投入一半以上的海军力量。为迷惑敌人,德军统帅部要求秘密部署兵力,对外宣称要登陆英国。除了战役总指挥福尔肯霍斯特,各级指挥官尽量只了解自己负责的任务,以此确保行动的保密性。
再看英法这边,还在慢悠悠地讨论夺取瑞典铁矿的计划。1940年3月28日,英法决定4月5日在挪威海域布雷,顺便在莱茵河空投水雷,防止德军西进;地面部队从纳尔维克、特隆赫姆、卑尔根、斯塔万格登陆。这计划和德国的战术极为相似。
有意思的是,希特勒把进攻时间定在4月9日凌晨5点,只比英法计划晚4天。但法国担心在莱茵河投雷会激怒德国、招来报复,临时提议修改计划,结果英法行动又推迟3天。这么一来,英法联军和德军的行动时间相差不到一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