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培乐
近日,中国邮政东营分公司投递中心的停车场里,一辆白色的没有方向盘的快递无人配送车,正准备出发。“充一次电能跑200公里,一天两趟配送不用人盯,省事儿多了!”中国邮政东营分公司的许爱国话里满是新鲜感。
如今在山东,这样的“无人配送”早已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它们已行驶在多地的大街小巷,配送着居民们的各种快递。
省成本、提效率
无人车成“全职配送员”
在中国邮政东营市分公司,这批无人配送车已经扛起了“点对点配送”的活儿——从分拣中心到社区驿站,全程不用人工干预。更让企业心动的是成本,对比传统配送模式,无人车不仅节省了人力开支,还能“连轴转”,配送效率显著提升。
“现在大型无人匹配车约10万元一辆,小型车五六万元一辆,比刚推出时便宜了一半。”九识(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山东运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车辆价格的降低让不少物流企业动了心,“未来几年,说不定菜市场、便利店都能看到它们的影子”。
不过记者了解到,目前无人配送车只能点对点,批量送货,比如送到驿站,尚无法一对一送至用户手中。
“要是遇上突然横穿马路的行人,或者施工路段的临时改道,或者路面有坑,它能像老司机一样反应过来吗?”对于无人配送车,不少市民也有所顾虑。
记者了解到,面对一些城市道路上的突发状况,仍是无人配送车“机器大脑”需要攻克的难关。也正因如此,不少城市的交管部门至今对大规模推广持谨慎态度。
除了买车
还得付“服务费”
无人配送的“商业化难题”,不只在马路上。济宁一家消毒餐具企业,此前也想引进无人车用于配送消毒餐具,最后却打了退堂鼓——除了购车费,每月还得支付后台服务费,算下来费用也不低。
“不光是买得起,还得用得起。”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的无人配送车就像“成长中的孩子”——初始成本降了,但持续的运营开销、后期的维护费用,对一些企业来说依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尽管有“成长的烦恼”,但“无人快递员”的潜力也获得认可。在数字化改造物流行业的当下,它们既能帮企业降成本,又能提升配送效率,尤其是在末端配送“最后一公里”环节。
当下,不少技术团队正在优化“机器眼”的识别精度,有关部门也在探索适配的法律法规,企业则在考虑“如何把服务费降下来”——各方的努力,都在为未来“无人配送”上路扫清障碍。
或许用不了多久,当你在小区门口取快递时,递件的不再是穿制服的配送员,而是会“说话”的无人小车;当餐馆需要补餐具时,穿梭在街巷里的,是能自己避开障碍物的智能配送车。这条“无人配送”的路,未来越走越清晰。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