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更不可无,永远不要低估人性的恶,就像发生在湖南株洲的这起案件一样,只因一时兴起就差点葬送两条人命!
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一辆车票“VIP”的私家车,多次恶意别停一辆正常行驶的无人驾驶车辆,把车内小孩吓得嚎啕大哭,私家车车主却还在一旁沾沾自喜,而随着警方的调查发现,更离谱的操作还在后面,所以这就究竟是怎么回事?最后的处理结果如何?
这事发生在今年9月6号的上午,地点湖南株洲的街头,当时龙女士正带着自己三岁的女儿,体验“哈啰出行”平台刚刚推出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对于她们母女来说,这本应是一次新奇而有趣的科技体验,却意外变成了一场惊魂之旅。
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海量数据喂养和无数次模拟测试,教会车辆如何应对复杂的交通环境,但它似乎永远无法完全掌握一个终极变量——人类的非理性行为。
肇事者陶某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证明,事发当天上午,他驾驶着一辆黑色的凯迪拉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一张印有“VIP”字样的物品,把自己的真实车牌给遮得严严实实,这显然不是一次无心之失,而是一场有预谋的挑衅。
紧接着他就开始了一连串的危险操作,多次恶意的并线、毫无征兆的急刹,一次又一次地把无人车逼停在路中间,而车上还坐着一位女性,和一个3岁左右的小孩。
事后这位陶姓男驾驶员面对警方的询问,给出的动机轻描淡写得令人咋舌,他辩称自己只是“一时兴起”,纯粹是出于好奇,就是想看看这无人车的性能到底怎么样,反应能力如何。
这种荒谬的动机是任何算法都难以预测和建模的,常规的AI决策系统,被设计用来应对路上的突发状况,比如突然窜出的行人或是前车的紧急制动,但它很难理解这种持续的、故意的、毫无逻辑的恶意攻击。
尽管它精准地识别了危险,并成功执行了紧急制动,避免了任何物理碰撞,但结果呢?车被迫停在路中,车内龙女士三岁的女儿被这突如其来的急刹吓得哇哇大哭。
事件发酵后,株洲警方迅速介入调查,最终陶某因故意遮挡号牌和违反禁止标线行驶两项违法行为,被合并处以300元罚款,驾驶证记10分。
从法律条文上看这个处罚结果完全是“标准操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警方是根据他已经构成的既定违法行为进行裁定的。
然而这个结果却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的“落差感”,网友们几乎一边倒地谴责陶某的危险行径,许多人认为区区300元罚款和记10分,与他行为的恶意程度和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处罚力度实在太轻了。
“建议直接吊销驾照!”之类的呼声不绝于耳,大众认为大这种明目张胆挑衅“机器”的行为,不该被如此轻易地放过,还有人发出疑问,陶某的行为仅仅是几次孤立的交通违规吗?
他的特定目标是“无人车”,动机里还带着“测试”的意味,这是否已经构成了对一种新兴公共交通业态的蓄意妨害?
这起看似孤立的别车事件,但它牵扯出来影响远不止于车内受惊的母女,它极可能在整个自动驾驶的万亿赛道上,掀起一场风暴。
被别的那辆车并非某个爱好者的私人玩物或测试样品,它是由“哈啰出行”平台投入商业化试运营的车辆,而乘客龙女士和她的女儿,是这项新服务的真实消费者,这意味着这次事件直接冲击的是一次高风险的商业试水。
还有就是这辆车的背后还站着一群资本巨头,负责技术研发的是一家很有名的企业,这家公司的背景相当显赫,是由出行平台哈啰、金融科技巨头蚂蚁集团以及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三方联合注资成立的。
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专注于研发L-4级别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抢占这个未来的黄金赛道,可以说这辆在株洲街头被戏弄的无人车,承载的是巨大资本和顶尖技术的共同期望。
更重要的是,造父智能在6月才刚刚宣布正式进入这个领域,对于一个新生事物而言,最初的阶段是建立市场信任、积累运营经验、塑造品牌形象最为关键的时期。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次恶意的别车事件,经过网络的迅速发酵,其破坏力被成倍放大,它给潜在用户带来的心理冲击,对品牌安全形象造成的损害,远远不是一张300元的罚单所能弥补的,公众的信任一旦动摇,想要重建成本将难以估量。
前车之鉴并不遥远,在国外一些自动驾驶公司就曾因为发生致死事故,导致其在多个地区的测试项目被迫叫停,整个商业化进程遭遇重挫,株洲的这起事件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它同样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