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晋芳1955年出生在江苏苏州,那时候她体质弱,父母觉得运动能帮她强身,就把她送进体育学校。排球这项运动很快就吸引了她,她练得特别认真,从基本传球到场上调度,一步步磨出来。
1971年,她16岁加入江苏女排,训练条件苦,水泥地打球,脚和手指常受伤,但她咬牙扛着。五年后,1976年,国家队看中她的稳健,招她进去,没多久就让她当队长。
那年她22岁,肩上责任重,但她用精准的传球证明了自己。
她的巅峰在1980年代初。中国女排那时正追赶世界强队,孙晋芳作为二传,任务是读懂对手,组织进攻。
1981年世界杯在日本举行,这是中国三大球第一个世界冠军,她发挥关键,一个人拿下最佳运动员、优秀运动员和最佳二传手三个奖项,整个赛事历史上独一份。
决赛最后关头,她跳起拦网,封住了对手的扣球,那一分直接锁定胜局。
队友们冲上来庆祝,她只是擦擦汗,继续指挥下一波。
次年世锦赛在秘鲁,中国队又夺金,她继续是核心,传球总能避开对手的拦网网,帮助主攻手得分。这些成绩不光是个人光环,还推动了女排的三连冠和五连冠王朝。
她退役时才28岁左右,主要因为腰伤积累太严重,高强度训练让身体吃不消,只能选择离开赛场。
退役不是结束,对孙晋芳来说,生活重心转向家庭和工作。
她早年认识了丈夫江伟光,他是南京航空学院的老师,两人通过朋友介绍,性格合拍,就走到一起。
1985年女儿江超出生,那时候她刚退役不久,正好多陪陪孩子。家庭氛围稳,公婆那边起初有点距离,但孙晋芳用行动拉近。
她帮婆婆分担家务,婆婆也理解她运动员的辛苦,从不抱怨。
婆婆常说孙晋芳是自家闺女,两人相处融洽,婆婆甚至帮带孩子,让她能安心工作。
江伟光也稳重,工作上帮她出主意,家里大事小事两人商量。
女儿长大后,江超进了投行,生活独立,已婚生子,一家子关系和睦。
可平静日子没持续太久,2000年一次常规体检,孙晋芳查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这消息像晴天霹雳。
那时候国内白血病治疗资源有限,药物和设备跟不上,她决定去美国求医。
丈夫江伟光陪她过去,安顿好后赶回国内照顾女儿和婆婆。
她一个人在美国,语言不通,环境陌生,治疗过程特别煎熬。
白血病需要定期换血维持,胳膊扎针,血泵进出身体,副作用让身体虚弱,但她坚持下来。
最暖心的是遇到一对华人夫妇,他们是她的老球迷,听说情况后直接邀她住家里,提供免费住宿,还帮着买菜做饭,陪去医院。
夫妇俩说,当年看她比赛给了他们在美国立足的信心,怎么能收钱。
孙晋芳想付房租和谢礼,他们坚决拒绝,她只能记在心里,回国后一直保持联系。
治疗在美国持续几个月,靠换血控制病情,孙晋芳的身体渐渐稳住。
她没让病打倒,回来后继续工作。
她进了江苏体育委员会,当过副主任,负责基层体育发展。后来2003年调到国家体育总局网球管理中心,任主任。
那时候中国网球起步晚,经费只有400万,她从零抓起,推动改革,让世界排名前50的选手有更多自主权,比如选教练、安排赛程,这政策后来叫“单飞”,帮了大忙。
李娜2000年代崛起,拿大满贯,全靠这种空间。
孙晋芳还拉赞助,找社会支持,网球从边缘项目变成热门。
2016年里约奥运女排夺金,她感慨那是精神的延续。
到现在孙晋芳快70岁了,换血治疗还在继续,但她状态不错,没耽误体育事业。
她偶尔参加公益,鼓励年轻运动员,女儿江超在投行干得稳,孙子也大了,一家子围着她转。
婆婆年纪大,但两人感情没变,孙晋芳常说家庭是她后盾。
孙晋芳用一生证明,英雄不只在聚光灯下,也在日常的坚持里。
参考资料
女排人心中的女排精神——孙晋芳:女排精神影响了几代人 国家体育总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