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敢信吗?为国家斩获三枚奥运金牌的全红婵,刚踏入大学校园才四天,就被网络舆论围攻得喘不过气:
- “我赌她连‘暨南大学’的‘暨’字都不会写!”
- “这体型还当运动员?赶紧退役别丢人了!”
- 一边是十八岁少女怀揣荣耀走进学术殿堂的喜悦,一边却是陌生人冷言冷语的无情打击,连主流媒体都忍不住发声力挺。
- 可问题来了,同样是凭借奥运冠军身份被保送高校,为何别人能收获“人生赢家”的赞誉,而轮到全红婵时却成了“不够格”?今天我们就来深挖这件事背后的逻辑,别让为国争光的孩子在掌声之后反被伤害。
- 先来看看事件的起因。9月15日,暨南大学正式开学,全红婵身穿简洁运动装前来报到,还将自己的国家队队服无偿捐赠给学校,并与体育学院院长苏炳添合影留念——一位是“跳水奇才”,一位是“亚洲短跑之王”,本该是一幅充满激励意义的画面,起初网友也纷纷送上祝福,祝愿她在新阶段一切顺利。
- 但仅仅几天后,风向急转直下。有人开始质疑她的入学资格:“一个专攻跳水的运动员,文化水平能高到哪去?肯定是特殊照顾进来的!” 更有甚者拿她的外貌做文章:
- “看看胖成什么样了,明显缺乏自我管理,以后别想再夺金了,早点退了吧!”
- 暂且不论这些言论有多伤人,我们先来理一理“保送政策”这个话题——奥运选手进入名校深造,从来都不是什么例外,更不是从全红婵开始的特例。
- 不久前,孙颖莎、王曼昱获得保送清华大学研究生资格的消息传开时,全网一片叫好,“既能赛场称雄又能学术进修,太励志了”,没人质疑她们是否“配得上”。
- 往前追溯,郭晶晶、伏明霞等跳水传奇人物当年也都顺利进入顶尖学府学习,公众普遍认为这是对功臣应有的礼遇;就连全红婵的队友陈芋汐,去年也被保送至上海同济大学,评论区清一色写着“恭喜”“前途无量”。
- 同样的金牌分量,同样的保送路径,为何到了全红婵这里,就变成了“没学历不配读书”?这种区别对待未免太过刺眼。
- 有人说“她来自农村,肯定没受过多少教育”,可这样的刻板印象实在站不住脚。
- 自十四岁在东京奥运会一鸣惊人以来,这位姑娘在四年间除了完成高强度的专业训练,始终没有放弃文化课的学习。
- 对比她在东京和巴黎两届奥运会期间接受采访时的表现就能发现,过去说话还有些羞涩拘谨,如今表达清晰流畅、思维缜密,成长轨迹清晰可见。
- 更重要的是,国家早已为优秀运动员设立了专门的人才培养通道,这类学生的招生名额独立于普通高考体系之外,完全不会挤占大众教育资源。
- 换言之,全红婵能够进入暨南大学,靠的是她在国际赛场上拼下来的三枚沉甸甸的金牌,是国家给予英雄儿女的尊重与回馈,与所谓“走后门”“学历不足”毫无关联。
- 再谈谈关于“体重增加”的争议,更是令人心酸。有网友断言“她是懒惰才发福”,但他们根本不知道,全红婵一家都属于易胖体质——母亲和哥哥体型均偏丰满,她自身也天生代谢旺盛。
- 多年来为了保持竞技状态,她长期处于严格的饮食控制中,每日摄入热量精确计算,稍多吃一口都会担心影响动作表现。
- 如今她刚满十八岁,正处于青春期后期,身体发育活跃,新陈代谢远超成年人,即便恢复正常饮食节奏,体重波动也在情理之中。
- 她在去年一次采访中坦言:“感觉自己找不回以前的状态了。” 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女孩说出这样的话,背后是多少个夜晚与体重、心理压力和生理变化搏斗的日日夜夜?
- 人们只看到她现在的外形变化,却选择性忽略了她在备战巴黎奥运期间付出的巨大努力。
- 从东京到巴黎的这三年里,她不仅要反复打磨跳水技术,还要额外进行力量训练和减重计划,既要应对身高增长带来的重心改变,又要维持空中动作的稳定性,稍有不慎便可能失误失分。
- 就是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她依然咬牙坚持,在巴黎奥运会上再度摘金,延续了中国跳水梦之队的辉煌战绩。
- 可现在呢?仅仅因为体重略有上升,就被贴上“不自律”“该退役”的标签,这些人何时真正了解过她的处境,又何曾体谅过她所承受的身体与精神双重挑战?
- 值得庆幸的是,当舆论愈演愈烈之际,权威媒体果断出面为她撑腰。
- 9月17日,《解放日报》发布专题报道,话题直指“全红婵需要的是时间而非指责”,并用23个字明确立场:“退不退、转不转、学不学习,都该由她和团队决定。”
- 这句话可谓掷地有声!全红婵已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同时也是现役国家级运动员,未来是否继续参赛、是否兼顾学业,完全是她个人及其专业团队的决策范畴,无关路人随意评判。
- 有人断言“她迟早要退役”,可即便真有此意,又有何不可?每位运动员的职业生涯都有其自然周期,即便是最耀眼的明星,也无法永远停留在巅峰时刻。
- 全红婵已为祖国赢得无数荣誉,在跳台项目上创造了近乎神话般的纪录——东京奥运会上那几跳近乎完美的表现,或将长期成为后人难以企及的标杆。
- 哪怕她选择告别赛场,想过一段普通少女的生活,自由品尝美食,不再为体重焦虑挣扎,难道这不是她应得的权利吗?
- 归根结底,外界对全红婵的苛责,折射出两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一是对“运动员”的固化认知,认为他们必须时刻保持完美体型,不能有任何生活变动,更不该“分心”求学。
- 二是对“农村背景”的隐性歧视,觉得出身乡村的孩子即便拿了世界冠军,也不够资格踏入高等学府的大门。
- 然而这些旧观念,早就该被时代淘汰。运动员不是冰冷的竞赛机器,他们也有情感波动、成长困惑,更有权利追求多元人生价值;一个人的价值,从不取决于出生地,而在于他为梦想付出的努力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 全红婵用无数次跃入水面的瞬间,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敬,她理应收获所有掌声与机会,更值得拥有一段平静安宁的校园时光。
- 最后想对那些躲在屏幕后的批评者说一句:与其浪费时间对他人的选择评头论足,不如静下心来看看人家背后流过的汗;与其用狭隘的眼光否定奋斗者的人生,不如以包容之心致敬每一个追逐梦想的灵魂。
- 全红婵才十八岁,未来的路还很长。无论她选择继续征战泳池,还是安心求学探索新领域,她都值得我们的支持与期待,而不是无端的质疑与攻击。
- 正如郭晶晶所说:富豪有很多,世界冠军只有一个。
- 大学生有很多,世界冠军全世界只有一个。
- 也希望全红婵能无视这些纷扰,在大学里安心汲取知识的力量,在跳台上继续书写属于她的传奇——毕竟,真正的光芒,从来不会被几句恶意评论所遮蔽。
-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