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娃哈哈集团的 “二代接班” 故事进入深水区。宗馥莉上任后的一系列大刀阔斧改革,从半年内两次人事地震到计划用 “娃小宗” 取代传承数十年的 “娃哈哈” 商标,每一步都踩在舆论焦点上。这场改革看似是企业转型的常规操作,实则是一场围绕品牌控制权、股权博弈与组织焕新的艰难突围 —— 一边是杭州国资持股 46% 的股权制约,一边是老员工与旧体系的阻力,宗馥莉试图以 “断腕” 之势为娃哈哈开辟新路径,却也将企业推向了 “生死存亡” 的十字路口。
商标换血:从 “娃哈哈” 到 “娃小宗” 的无奈与野心
“娃哈哈” 这三个字,承载着一代人的消费记忆,更是企业数十年积累的品牌资产核心。但在宗馥莉的改革蓝图里,这个金字招牌却成了 “烫手山芋”。2026 年启用新品牌 “娃小宗” 的决定,表面是为规避 “品牌使用合规性” 风险,实则是商标转让失败后的被动反击,更是宗馥莉争夺品牌控制权的关键一步。
回溯这场商标风波的根源,复杂的股权结构成了最大绊脚石。目前娃哈哈集团股权分为三派: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持股 46%,是绝对大股东;宗馥莉继承父亲宗庆后的股份,仅占 29.4%;基层工会联合委员会持股 24.6%。按照规则,“娃哈哈” 商标的使用需全体股东一致同意,这意味着宗馥莉在品牌决策上处处受限。此前她曾尝试将商标转让至自己实控的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却因股东分歧铩羽而归 —— 国资股东对商标权属变更的谨慎态度,基层工会对老品牌情感的维护,让这场旨在 “提升合规性” 的操作沦为泡影。
商标转让受阻后,宗馥莉选择 “另起炉灶”。天眼查数据显示,2025 年 2 月,她实控的宏胜饮料集团就已密集申请 “娃小宗”“宗小哈”“娃小哈” 等商标,覆盖食品、饮料、橡胶制品等多个类目;5 月又追加申请多类目 “娃小宗” 商标,为品牌替换铺路。这种 “提前布局” 的动作,既暴露了她对 “娃哈哈” 商标控制权旁落的不甘,也暗含着用新品牌摆脱股权束缚的野心 ——“娃小宗” 归属宏胜旗下,无需受制于娃哈哈集团股东,相当于为她掌控的业务开辟了 “独立战场”。
但这场 “换标险棋” 的风险显而易见。对快消企业而言,品牌是连接消费者的核心纽带,“娃哈哈” 积累的国民认知度绝非新品牌短期内能替代。内部老员工直言 “事关生死存亡”,并非危言耸听:一方面,经销商对新品牌缺乏信心,不少人直到内部文件曝光才知晓换标计划,渠道配合度存疑;另一方面,消费者对 “娃小宗” 的接受度仍是未知数,若品牌切换衔接不当,极可能导致市场份额流失。更值得注意的是,宗馥莉此前打造的年轻化品牌 KELLYONE 已以失败告终 —— 该品牌曾靠王一博、陈坤等明星代言和音乐节营销吸引年轻群体,却始终未能打入大众市场,如今线上店铺全部停业。“娃小宗” 能否避免重蹈覆辙,仍是未知数。
人事震荡:半年两次 “大换血” 的效率逻辑与信任危机
如果说换标是 “外部突围”,那么人事调整就是宗馥莉的 “内部革新”。2025 年 4 月至 7 月,娃哈哈上演了两场力度空前的人事变动,从中高层到基层,几乎所有关键岗位都被触及,其核心目标只有一个:打破旧有组织惯性,建立由自己掌控的高效团队。
4 月的 “中层清洗” 堪称迅猛。集团一天内连发 8 则免职通知,涉及华中、西北、西南、东北等七大片区及职能部门的中高层,覆盖销售、管理等核心领域。从免职文件编号(杭娃集 [2025] 15 号至 22 号)不难看出,这场调整早有预谋,且目标明确 —— 清除与旧体系深度绑定的管理层。对宗馥莉而言,这些伴随娃哈哈成长的老中层,虽熟悉业务却也容易陷入 “路径依赖”,难以推动激进改革;而新团队的搭建,能让她的战略构想更顺畅地落地。
7 月的区域销售经理换防,则是对市场端的精准 “开刀”。娃哈哈对冀北、冀南、湖北等 12 个地区的区域经理进行集中替换,不仅涉及人员任免,还对部分区域进行了版图调整 —— 比如湖北将汉川市划归随孝荆门,苏淮设立 “连日地区”。这种调整暗藏两层逻辑:一是以 “业绩与终端表现” 为考核标准,淘汰低效管理者,提升区域市场竞争力;二是通过 “新人新政” 打破区域销售壁垒,避免老经理长期盘踞一方形成的利益固化。从任命要求 “三个工作日内完成交接” 且 “未达标即撤换” 的严苛条款来看,宗馥莉对市场端效率的追求已迫在眉睫。
相较于中高层的 “直接免职”,基层员工面临的是更为隐蔽的 “变相裁员”。社交平台上,不少娃哈哈老员工反映遭遇调岗降薪、工作地变更 —— 有人被从新厂区调至 70 公里外的老厂区,有人改签合同后被待岗发放低薪,甚至有员工拿到的离职补偿仅为法定标准的 3 至 7 折。宗馥莉此举的核心诉求是 “降本”:老员工薪资成本较高,且对改革的抵触情绪更强,通过 “倒逼离职” 既能削减人力成本,也能减少改革阻力。但这种方式也引发了信任危机 —— 长期服务企业的老员工得不到体面对待,不仅会影响在职员工的积极性,还可能损害企业的社会口碑,与娃哈哈多年积累的 “国民品牌” 形象相悖。
内外困局:销量下滑与控制权博弈下的突围难题
宗馥莉的改革动作频频,但企业面临的现实困境却未得到缓解。最直观的表现是销量下滑 —— 尽管老员工称 “下滑一点能接受”,但在消费复苏的大背景下,作为行业头部企业的娃哈哈出现业绩波动,仍折射出改革尚未见效,甚至可能因调整引发内部动荡,影响了正常经营。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 “双重控制权” 的博弈。宗馥莉目前身兼两职:一方面掌管娃哈哈集团,另一方面掌控自有企业宏胜饮料。这种 “跨阵营” 身份让她陷入两难 —— 若过度倾向宏胜,将 “娃小宗” 等资源向宏胜倾斜,可能引发娃哈哈股东(尤其是国资股东)的不满,加剧股权矛盾;若专注于娃哈哈改革,宏胜的发展又可能被牵制。此前她曾公开表示 “希望并购娃哈哈”,展现出完全掌控企业的野心,但在当前股权结构下,这一目标几乎难以实现 —— 国资股东持股 46%,拥有绝对话语权,不会轻易让渡控制权。
此外,改革引发的内部撕裂也在加剧。中高层的大规模调整导致管理经验断层,新上任的管理者需要时间适应业务;基层员工的不满情绪可能转化为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引发劳动纠纷;经销商对换标的疑虑则可能导致渠道松动 —— 这些问题叠加在一起,让娃哈哈陷入 “内忧外患” 的境地。
从行业视角来看,宗馥莉的改革也是传统快消企业在时代变革中的缩影。近年来,消费需求日趋个性化、年轻化,农夫山泉、元气森林等竞争对手通过精准定位和创新营销抢占市场,娃哈哈若不能快速完成品牌焕新与组织升级,很可能在竞争中掉队。但改革的 “度” 如何把握,如何在打破旧体系的同时避免引发更大动荡,如何平衡股东、员工、经销商与消费者的利益,都是宗馥莉需要解决的难题。
这场 “娃哈哈突围战”,本质上是二代管理者与传统企业惯性的较量,也是股权制约下的控制权争夺。宗馥莉的 “断腕” 之举,能否为娃哈哈开辟新出路,或是将企业推向更深的困境,仍需时间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场改革中,任何一步失误都可能让这个国民品牌付出沉重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