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8月房地产数据,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行业的深刻变革:
1-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03万亿元,同比下降12.9%,既是2015年以来同期新低,也是2022年4月投资增速转负后的最大跌幅;
同期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5.73亿平方米降4.7%,销售额5.5万亿元降7.3%,销售额跌幅超面积意味着单价下滑;
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反超新房,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7.6亿平方米仍超2015年去库存峰值。
这些数据不是短期波动,而是楼市游戏规则彻底改写的信号——
旧的“土地财政依赖+规模扩张”模式走向终结,新的“收缩重构+存量主导”格局正在成型,过去的经验已难适配当下的市场。
01
当前的投资低谷与2015年的同期低位有着本质区别:
2015年的投资低迷是“棚改货币化”加杠杆扩张的起点,政策指向“大拆大建去库存”,行业很快重回“拿地-建房-涨价”的循环。
而现在的投资下滑,是去杠杆背景下的主动收缩,是对过去依赖土地财政、盲目追求规模的“自我修正”,更像美国1970年代的房地产调整——
从战后婴儿潮驱动的扩张,到石油危机后投资暴跌,最终转向“以刚需为主的平稳发展”,历史早已证明,投资暴跌不等于行业死亡,而是重构的序幕。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本就是衡量行业活跃度与市场预期的核心指标,如今12.9%的跌幅,确实说明行业活跃度低迷、投资预期处在低位,但这并非单纯的衰退,而是黑格尔“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楼市的体现。
第一次否定是2022年投资增速转负,打破了“拿地就能赚钱”的旧循环;
当前的深度下跌是第二次否定,在收缩中筛选出“有人口、有产业、有真实需求”的城市,淘汰缺乏支撑的无效供给。
比如现在土拍市场的“冷热不均”,重点城市核心区高溢价地块频现,外围区域和三四线城市却无人问津,本质就是行业在重构中“去伪存真”——
不是所有城市都值得投资,不是所有项目都能盈利,过去“闭眼拿地”的时代早已过去。
别再抱有“回到高投资时代”的幻想,10年同期投资新低不是“最差”,而是旧模式的“终局信号”。
言叔认为,随着土地供应“提质缩量”成为趋势,未来房地产投资大概率会维持“低增速、优结构”的状态。
行业将从“拼规模”转向“拼品质”,从“依赖土地增值”转向“依靠产品力盈利”,这种转变或许会伴随短期阵痛,但却是楼市走向健康的必经之路。
02
“等政策发力,三四线楼市总会回暖”“房价跌了就是抄底机会”“买新房比二手房靠谱”...
这些过去被奉为圭臬的楼市认知,如今正在被现实逐一打破。
1-8月全国新房销量下降4.7%,但重点城市核心区新房却“不愁卖”,这种分化不是市场偶然,而是城市发展“马太效应”的必然结果:
核心城市有人口流入、产业支撑,住房需求有真实托底;三四线城市人口持续流出,缺乏接盘侠,土拍遇冷、新房滞销是常态。
就像唐代长安“朱雀大街”核心区商铺千金难租,外围县镇“房无人住”,明清北京“内城”权贵聚居、“外城”多为平民居所,资源向核心集中是千年规律。
现在的楼市分化,不过是现代版的“都城-州府-县镇”层级差异,指望三四线复制核心城市的热度,无异于“让县城变长安”,违背历史逻辑。
再看房价,1-8月新房销售额跌幅(7.3%)超过销售面积跌幅(4.7%),说明单价确实在下跌,但“降价就该抄底”是致命误区。
马克思“价值规律”早已指出,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过去房地产的“金融属性”让房价远超“居住价值”——
某三四线城市房价1.2万元/平方米,居民月收入仅3500元,“不吃不喝3年买10平方米”,这样的价格显然脱离了收入支撑。
日本1990年代楼市泡沫破裂的教训值得借鉴:
1991年东京房价开始下跌,不少人认为“跌了就该抄底”,但实际下跌持续20多年,部分区域房价跌去70%,核心原因就是“房价远超居民收入”。
现在中国楼市的价格下跌,不是“短期回调”,而是“对过去十几年超涨的修正”,没有收入支撑的降价,再跌也不是“抄底点”。
03
更值得关注的是二手房市场的变化。
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已超过新房,这在过去房价上涨期从未出现过。
这不是“临时反转”,而是楼市“从增量到存量”的质变——
2015年以来,二手房成交占比每年提升1-2个百分点(量变),如今重点城市反超新房(质变),是长期积累后的必然结果。
成熟楼市的经验早已证明,当城市化率超过66%(当前中国城市化率已超此水平),核心城市“新增人口放缓”,刚需更多靠“二手房置换”满足,美国二手房成交占比超80%,日本超70%,中国不会例外。
二手房“现房、即买即住、议价灵活”的优势,会持续吸引刚需,新房“期房、维权多、价格硬”的短板会逐渐凸显,“买新房更靠谱”的旧思维,正在让越来越多购房者错失更划算的选择。
还有库存问题,8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7.6亿平方米,虽环比减少317万平方米,但减少原因是“开发商少建房”的供给收缩,而非“购房者抢房”的需求爆发,且7.6亿平方米已超2015年去库存巅峰时的7.4亿平方米。
2015年的库存下降是“棚改货币化”激活需求的结果,2016年新房销量同比增22%;现在的库存下降,更像“粮库囤粮减少,不是百姓够吃,而是农民不敢种地”,本质是需求疲软。
要让楼市真正企稳,关键不是“供给收缩”,而是“居民收入预期回升”——
当前居民部门杠杆率高,收入预期低,就算政策出台降利率、减税费,居民“不敢负债买房”,楼市也难有起色。
毕竟,经济是楼市的“母体”,母体不强,孩子(楼市)不可能健康,没有收入复苏,就没有真正的楼市复苏。
从投资重构到城市分化,从存量主导到价值回归,楼市的游戏规则已经彻底改变。适应新规则,才能看懂当下的市场;认清新现实,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
作者:言叔,资深财经评论员,坚信 “认知才是最大的不动产”。关注我,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