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史书就能发现,古代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分分合合战乱不断。拜此所赐,历朝历代都不缺名将,但是可惜的是这些名将得以善终者少之又少。
这些不得善终的名将之中,有四个人尤为可惜。他们带兵打仗都是好手,可惜因为不懂政治,犯了大忌,最终身首异处。
这四人分别是谁?他们又犯了哪些错误呢?
“千古奇冤”岳飞
这四位名将之中,结局最凄惨,最令人意难平的,当属岳飞。
岳飞之死堪称千古奇冤,也算是应了那句“真的比窦娥还要冤!”
岳飞的厉害就不说了。在岳飞横空出世之前,南宋的军队根本不是金军的对手。但是自从有了岳飞,南宋和金国的强弱之势就开始逆转了。到了最后,金军竟然看到岳家军就望风而逃,就连金国最能征善战的完颜宗弼都是岳飞的手下败将。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岳飞没有战死沙场,反而被自己人“捅了刀子”。
就在岳家军节节胜利,灭掉金国指日可待的节骨眼上,宋高宗用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闲置。不久之后,秦桧便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处死。
所有人都知道岳飞是冤枉的,就连秦桧都承认,处死岳飞的理由是“莫须有”的。
但即便如此,他依旧不顾群臣的反对,处死了岳飞。因为他秦桧只是宋高宗手中的一把刀罢了,真正想要岳飞性命的人是宋高宗。如果秦桧不听话,那么等待他的结局比岳飞还要惨。
那么宋高宗为何一定要岳飞死呢?因为岳飞接连在政治上踩坑犯错。
首先,岳飞总是嚷嚷着要“迎回二圣”。
别看宋高宗赵构当上了皇帝,但是原本这皇位是与他无缘的。他虽然是宋徽宗的儿子,但是因为不是嫡长子,因此轮不到他继承皇位。
事实上,宋徽宗当初将皇位传给了赵构的哥哥宋钦宗。
只不过在“汴京之变”中二帝北狩,整个北宋宗室被金人一锅端了。只有极个别人因为各种原因逃过一劫,这其中就包括赵构。
因为他的皇室血脉最浓,这才被大臣们拥立为帝。
他这继位是不合礼法的。一旦岳飞灭掉金国,迎回宋徽宗和宋钦宗,你叫宋高宗怎么办?
将皇位还回去?到手的权力谁舍得?这不符合人性。
不归还皇位,那就等着每天看到两位“先帝”在一旁指手画脚吧,那样更糟心。
如果岳飞只是喊着“灭掉金国,恢复故土”,宋高宗肯定全力支持,但是他偏偏喊着“迎回二圣”,这就纯粹找死了。
其次,岳飞多次请立太子。
说实话,赵构也算是个倒霉皇帝的。他早年被金兵追击,因为惊吓过度,失去了生育能力。
而他唯一的儿子又早夭,这就使得南宋出现了继承人危机。
后来迫于群臣压力,在不得已之下,赵构只得收养了太祖一脉的两个孩子为养子。
而岳飞,身为武将,竟然多次向宋高宗提议立太子,这可是犯了大忌。
整个宋朝的基调就是“重文轻武”,身为武将,只需要带兵打仗就好了,其他的什么都不要想、不要管。否则就会被认为窥视权威,有不臣之心。
太子可是国本,请立太子的政治意义十分强烈。在宋高宗看来,岳飞有了操纵皇权更迭的想法。
更何况,两个儿子都不是宋高宗亲生的,身为皇帝,自然想要传位给自己的亲儿子。宋高宗当时还年轻,他还想挣扎,自然不想这么早立太子。
这两点原因加持之下,让宋高宗对岳飞动了杀心。
最后,岳飞功高震主。
岳飞这人就不像个武将,倒像个“圣人”。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灭金”这一理想。
因为岳飞太能打了,当时因为情况需要,宋高宗不断增加其兵权,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以至于到了最后,南宋的军队十之七八都在岳飞手中。如果岳飞愿意,他随时可以改朝换代。
更重要的是,岳飞这人完全没有私欲。他曾经喜欢喝酒,但是因为一次酒后打人,他干脆此生都不沾酒。
至于女色,他更是没兴趣。为了和金军作战,他多年不回家。
他更不爱财,宋高宗赏赐给他的财物,他全都分给了手下的士卒。
而且他还和士卒同吃同睡,亲如兄弟。
在宋高宗看来,这是不符合人性的。宋高宗更是在岳飞身上看到了王莽的影子,要知道,王莽在篡汉之前,也是和岳飞一样的“圣人”做派。
加上岳飞在军中威望极高,岳飞不死,宋高宗寝食难安。
岳飞但凡学着点前辈,来一手“自污”,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天真”的韩信
如果说岳飞的性格是耿直的话,那么韩信的性格就是天真了。而他也正是因为这份天真,才丢了性命。
韩信作为一代兵仙,带兵打仗乃是强得离谱。整个秦末汉初,也就项羽能让他有几分忌惮,其他人在他看来,不过是插标卖首罢了。
当初刘邦给了他几千人马,让他去攻略项羽以外的其他几个诸侯。就凭这点人马,韩信在灭项羽之前,已经手握30万大军。
翻遍史书,也没几个人能有这本事。这就是兵仙的实力。
但是韩信却接连犯了几个错误,才有了最后的悲惨结局。
首先,韩信不知道隐藏野心。
韩信在平定齐国后,按照计划,应该出兵和刘邦一起灭掉项羽。
但是刘邦左等右等,却只等来了韩信请求成为代理齐王的请求。刘邦一听就怒了,差点拔刀斩了韩信的使者。
这是赤裸裸的威胁,而韩信的野心也一览无余。
还是张良、陈平急忙提醒刘邦,刘邦才反应过来,干脆封韩信为齐王,连“代理”二字都去掉了。
做臣子的,越是有实力,就越是要低调。韩信这样暴露野心,不引起刘邦的忌惮才怪。这也为他后来的结局埋下了隐患。
其次,他太相信刘邦了。
韩信在当上齐王后,成为了刘邦、项羽之外得到第三方势力。而且还是三大势力中最强的。
为了稳住韩信,项羽曾经派出一个叫武涉的人去游说韩信。武涉告诉韩信,只要他保持中立,不帮助刘邦,到时候项羽愿意和他平分天下。
韩信的谋士蒯通也劝说韩信,应该坐山观虎斗,等刘邦、项羽两败俱伤,再坐收渔翁之利。
但是项羽都没听,他觉得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有什么好东西都和他分享,因此坚定地站在刘邦这边,帮助刘邦灭掉了项羽。
韩信根本就不懂“鸟尽弓藏”的道理,更别说他还功高震主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一旦项羽没了,下一个就轮到韩信了。
果不其然,灭掉项羽之后,刘邦就开始着手对付韩信。
刘邦先是遣散其麾下军队,将韩信改封楚国。后来又利用韩信对自己的信任,将其软禁起来,贬为淮阴侯。
最后韩信死在了吕后和萧何手中。但是要说没得到刘邦这皇帝的首肯,谁信?
“自作自受”的白起
如果说前面两位还情有可原,遇到的皇帝都不开明、大度,那么白起就是纯纯的“作死”了。
白起不愧是秦国历史上唯一可以称作“战神”的存在。他第一次领军,就以十万人马全灭24万韩、魏联军。
更别说长平之战,40万赵军被他“报销”掉了。
他一生经历大大小小战事无数,秦朝的建立,他绝对是头功。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人,却犯了身为臣子的大忌:他竟然公然和国君对着干。
白起在灭掉赵国主力后,力主灭赵。但是秦昭襄王却命他班师回朝。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秦国在长平之战的胜利,那是伤人一百自损八十,秦国的日子也不好过。此时想要灭赵,会使得秦国更加虚弱。
到时候其他诸侯乘虚而入,秦国必亡。
更别说白起手握重兵,让秦昭襄王实在是不放心。
这时候白起要是聪明点,就该老老实实服从命令,然后要些好处自污一番,那么想要善终问题不大。
结果呢?他和秦昭襄王据理力争,死活想要灭赵。虽然最后不情不愿地撤兵了,但是已经惹得君王不满。
后来秦国国力恢复了一些,秦昭襄王想要白起领兵灭赵,白起却闹起别扭,称病抗旨。直接导致秦军接连大败。
祸不单行的是,朝堂上也发生了变化。他的靠山丞相魏冉被罢免,继任的范雎是靠着扳倒魏冉得以上位的,自然对白起不放心。
白起要是老老实实也就算了,结果他偏偏和国君过不去,那就别怪范雎落井下石了。
在范雎的谗言蛊惑下,早就对白起不满的秦昭襄王下旨赐死白起。一代战神就这么陨落了,他没能战死沙场,反倒是死在了自己人手中,实在是可惜。
但是这又能怪谁呢?得罪了国君的人,会有好下场才怪了。这一结果纯属他自寻死路,所以说他死得不冤。
“居功自傲”的蓝玉
作为朱元璋晚年最优秀的年轻将领,蓝玉其实被寄予厚望。
为了培养他,朱元璋可谓是不遗余力。而他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亮眼的战绩。尤其是在徐达等一干老将死的死,退隐的退隐之时,蓝玉成了军中炙手可热的新贵。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这话放在蓝玉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蓝玉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难免居功自傲起来。他看不起身边的同僚,而且肆意妄为,弄得人们对他怨声载道。
他府上养了很多恶仆。这些人整天欺行霸市,强占田地,暴敛财富。
更有甚者,他率大军出征,凯旋途中,途经自家关隘,只因为守将开门慢了一步,竟然下令攻打关隘。
其飞扬跋扈可见一斑。
这些事情朱元璋自然知道,但是鉴于蓝玉这样的人才太少了,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也对其多次警告。甚至在其国公的铁卷上刻下了蓝玉的这些恶行,以示提醒。
然而蓝玉却不知悔改,还曾口出狂言道:“军中将校的升降都是我一句话的事情,谁敢不服我?”
后来又因为爵位的事情,多次表达了对朱元璋的不满。
到了这一步,蓝玉离死也不远了。
以朱元璋的性格,怎么可能容得下这么一个桀骜不驯,对皇帝心怀不满的大将?更何况他手握兵权,在军中威望极高,他如果想要犯上作乱,后果不堪设想。
加上太子朱标也不在了,而年幼的朱允炆显然无法驾驭这位大将。那么为了帝国的稳固,蓝玉必须死。
于是便有了“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
要说蓝玉死了也就死了,毕竟他是自作自受,但是却因为他连累了那么多人,这就不应该了。所以说,在朱元璋手下做事,想要善终,就该谨小慎微。蓝玉反其道而行之,他不死才叫奇怪了。
参考资料。
《宋史》
《金佗稡编》
《史记》
《明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