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女儿自从去年确诊抑郁后,便休学在家。
之后我们开始学习家庭教育,努力和女儿沟通、链接。
这一年,我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她身上,她情绪低落自我封闭时,我绞尽脑汁安抚;我自己焦虑到整夜难眠,却还要强装镇定带她出去旅游散心。
慢慢地,女儿终于愿意走出房门,和我们说的话也多了起来,我以为黑暗终于要过去了。
暑假的时候,女儿说开学后想要复学,我们忙不迭的答应,四处托关系让她跟下一届同学一起入学。
可眼看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女儿却像被按下了倒退键,又变回了从前的样子。
她变得异常敏感,一点小事就会在家里哭,拒绝一切与学校有关的话题。
为了她复学,我前前后后对接老师、找学校,跑断了腿也熬红了眼。
这么多心血眼看要白费,焦虑之下,我没忍住,还是“推”了她一把:
“妈妈都把一切准备好了,你怎么能临阵退缩?别的孩子都能好好上学,你为什么不行?”
可我的话刚说完,女儿的情绪瞬间崩溃,她红着眼眶冲我喊:“你再逼我,我就从楼上跳下去!”
从那以后,女儿像变了个人。
手机再也不主动交出来,每天玩到后半夜,屏幕光映着她疲惫又麻木的脸。
我试过断网,可她会立刻大吵大闹,把房间里所有的灯都打开,站在客厅里折腾到两三点,就是不肯睡觉。
而我,除了心痛、委屈,还有说不出口的恐惧:我哪句话又刺激她了?她会不会真的想不开?
那个曾经乖巧贴心的女儿,怎么突然变成了我完全不认识的“白眼狼”?
02
那段时间,我满脑子都是 “只要女儿去上学,我的焦虑就会消失,也能证明她的病好了”。
直到我去做心理咨询,咨询师的几个问题让我瞬间哑口无言:
“为什么孩子上学了就好了?你对孩子本身真的感兴趣吗?
我看到的,是你只关心孩子的症状、关心她能不能上学,可你对孩子内心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只能靠手机缓解情绪,她有多痛苦,真的在意吗?”
这些话,像一根针,扎进了我心里最逃避的地方。
我突然清醒:我盯着的从来不是女儿的感受,而是 “休学” 这个丢人的标签——
是怕别人说 “你家孩子连学都上不了”,是怕她将来跟不上同龄人,也怕别人说我教女无方。
女儿曾哭着说:“连亲生妈妈都让我去死,我还有什么理由活着?”
她总说自己不配活着,自我评价低到尘埃里,可我之前却只看到了她的 “不听话”。
妈妈本该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她、最理解她、最包容她的人,可我的逼迫,却让她失去了这份安全感。
到底该怎么做呢?
心理咨询师给我建议:
“养孩子就像浇花,有的花春天开,有的花冬天开,你不能逼一朵还在打花苞的花,立刻绽放。
只有父母先‘做减法’,孩子才能‘做加法’。”爱得太满、管得太多,喋喋不休的唠叨和焦虑,只会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孩子越缠越紧。”
03
1、先把上学这事放一放,多些允许
咨询师给出的第一个建议是:
“先把‘上学’这件事放一放,允许孩子处在痛苦里,允许她暂时没办法去上学。
你得先接受她现在的状态 —— 接受她痛苦到没办法和你沟通,接受她离不开手机。”
最开始我还很忐忑,但还是照做了。
这二十多天里,我没提过一次学习,也没说过不让她玩手机,她不交手机,我就随她去;她黑白颠倒地玩,我有两次忍不住想阻止,可看到她抵触的眼神,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咨询师说:“二十天远远不够,孩子不可能这么快改变。现在她最需要的,是安静的照顾,是让她感受到你的爱,而不是你的要求。”
老师在直播的时候问我:“如果把孩子所有‘好的功能’都拿掉,比如她不上学、不优秀,你还爱她吗?”
我毫不犹豫地说:“当然爱!”
老师笑着说:“这就对了。孩子那些所谓的‘功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本身的存在就是个奇迹,你要爱她这个人,而不是爱她的‘用处’。”
我咬牙试了:不再催上学、不抢手机、不指责作息。她闹,我就沉默地陪;她熬夜,我就轻声说“累了就歇歇”。
多了一些允许,女儿不再那么紧绷,会跟我讲,她之所以迷恋虚拟世界,是因为她在现实里受挫太多,只有在游戏里,她才能感受到被认可、被尊重、被追捧。
2、少挑剔孩子的问题,孩子才能多一些改进
咨询师给的第二个建议是:“你得试着给孩子找一些能让她有价值感的事,而不是只盯着她玩游戏这件事。”
我想起之前暑假前,女儿还会在家陪猫,等我们下班回家就抢手机玩,可那个时候她还愿意出门买菜,甚至会做好饭等我回家。
那时候我会抱着她说:“妈妈上班这么辛苦,回来就能吃到你做的饭,真的太幸福了!”
每次听到我的表扬,她都会偷偷笑。
我之前总纠结 “要不要认可她打游戏”,
可咨询师告诉我:“不是认可她打游戏,而是认可她这个人。一个人只有体会到自己被爱着,才会想要变得更好,来配得上这份爱。”
现在我慢慢学会了心平气和,之前女儿偶尔没去上那两天学,我会忍不住问:“为什么今天又没去?”
可现在我会说:“没事,要是累了就歇一歇。”
女儿有时候会说 “我明天无论如何都不去上学,就要玩一整天平板”,其实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预设了我会不满意,所以才用这种强硬的语气。
她不是在威胁我,而是在害怕 —— 害怕我拒绝她,害怕我不接纳她。
所以只有我先放下挑剔,她才敢卸下防备。
3、培养孩子正向沟通的模式,让她敢大大方方提需求。
之前我总在 “要不要和孩子定玩手机时间” 这件事上矛盾:定了怕她不开心,不定又怕耽误她学习。
咨询师说:“你要让孩子知道,只要她大大方方提需求,你就会满足她。这样她才会觉得‘我的愿望不羞耻,也不会被拒绝’。”
后来有一次,女儿主动说:“妈妈,我想玩一个小时手机,之后就去写作业。”
我笑着说:“当然可以!你这么自觉,妈妈真的很欣慰。”
还有一次,我主动把手机递给她:“妈妈知道你最近压力大,玩一会儿放松一下吧。”
女儿愣了一下,接过手机的时候,眼神里少了之前的戒备。慢慢的,她开始愿意跟我聊游戏里的事,也会主动说 “妈妈,我今天想出去走走”。
在我调整教育方式后,女儿的变化非常大。
如今,女儿已经回到了学校。虽然偶尔还会请假,但她情绪明显稳定了,能静下心学习,还会主动帮我做家务、和我聊心事。
我知道,这条路没有真正的“终点”,但当我学会“摆烂”——不再焦虑地盯着她,不再把她当成问题去解决——她反而一步一步自己走了回来。
最后我想告诉所有爸爸妈:
“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需要真实而接纳的陪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