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财经/原创】
2025年9月中旬,广州一位浦发银行信用卡持卡人的遭遇在社交平台引发强烈共鸣——她的浦发万事达“无价世界卡”(因暗红色卡面被称为“红沙宣”卡)从未离身,却莫名产生两笔4925巴西雷亚尔(约合人民币1.3万元)的境外交易,而她从未踏足巴西。
这样的“隔空盗刷”并非孤例,短短数日,数百名“红沙宣”卡用户陆续发现类似异常,一场针对单一卡种、集中于巴西地域的跨国盗刷风暴就此爆发。
01 高度组织化的跨国盗刷
此次盗刷事件呈现出罕见的“精准打击”特征,从目标卡种、交易模式到地域选择,处处透露出犯罪团伙对银行风控规则的深度掌握。根据受害用户在社交平台自发组建的群聊数据,截至9月15日,群内人数已从最初的11人激增至340余人。
交易模式的高度统一性是此次事件最显著的特点。多名持卡人的账单截图显示,盗刷流程严格遵循“一小三大”规律:先以2-5元人民币(约20巴西雷亚尔)的小额交易试探卡片有效性,确认可用后,连续发起三笔大额交易,每笔金额集中在4900-4999.99巴西雷亚尔(约合6400-6597元人民币),刻意避开5000巴西雷亚尔的风控预警阈值,精准规避系统拦截。
更令人费解的是,部分用户被盗刷金额远超信用卡授信额度,“我的固定额度4万元,已消费3.8万元,剩余2000元却被刷走三笔6500元”。一位受害用户表示,银行客服解释称“境外场景下部分信用卡会自动上调3-5倍临时额度”,这一本为提升用户体验的机制,反而成为盗刷分子“放大损失”的工具。
从地域与商户来看,盗刷行为高度集中于巴西,但商户类型却极为零散,涵盖出租车服务、建材卖场、计算机维护等多个领域,呈现“地域集中、场景分散”的特点。
业内专家分析,这种策略意在通过分散商户降低大额交易被集体拦截的概率,而巴西部分商户宽松的验证标准(传闻无需CVV码即可完成交易),正是盗刷分子选择该地区的关键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成为盗刷目标的“红沙宣”卡,多为2024年5月前发行的老款产品,仅支持境外使用的单标磁条+芯片卡,2024年5月后浦发银行才将其升级为“一芯双应用”芯片卡。“老款卡依赖万事达境外网络结算,风控链路单一,这正是盗刷分子锁定该卡种的核心原因”,一位信用卡行业技术人士直言。
面对集中爆发的盗刷事件,浦发银行与万事达卡组织的应急响应虽迟但到。9月13日凌晨,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率先发布声明,确认“监测到部分万事达无价世界卡发生未经授权的交易”,已与万事达卡组织启动应急响应“及时发现并阻断了风险”,同时明确承诺“避免客户承担不应由其承担的损失”。
同日,万事网联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下称“万事网联”)也发布公告,称已与发卡银行成立专项小组追溯风险源、阻断潜在风险,并推进持卡人资金保障流程,同时提醒持卡人定期核对交易、开通实时提醒、遇盗刷及时冻结账户。
从实际处置效果看,多数持卡人的损失得到初步解决,截至9月15日,多位用户反馈被盗刷账单已被清零,浦发银行客服明确表示“若调查确认属于欺诈且用户无责,银行将承担全部损失”。
但应急响应中暴露的“信息差”仍引发不满:多位持卡人表示,盗刷交易发生在9月9-10日,却直到9月11-12日才收到入账短信,实时交易提醒完全缺失。“平时刷8美元都会秒收短信,近2万元的境外交易却毫无提示?”对此,浦发银行客服解释“部分境外交易需经清算机构对账后生成入账信息,存在1-2天延迟”。
02 万事网联跨境支付的“安全挑战”
在此次浦发信用卡盗刷事件的应急处置与风险追溯中,作为跨境清算核心的万事网联,其在支付链路中的角色与安全责任,逐渐成为关注焦点。
公开资料显示,万事网联于2019年3月6日在北京成立,由万事达卡与网联清算公司合资发起,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2023年11月17日,其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核发的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2024年5月9日正式开业,成为我国第二家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
开业后,万事网联快速推进与境内支付机构的合作,截至2025年9月,其授权发行的万事达卡可在境内外超1.3亿家商户使用,同时推出“中国万事达”系列卡片,解决了国际EMV芯片标准与银联PBOC3.0标准的兼容问题,实现“一卡境内外通用”。这一布局本为提升跨境支付便利化水平,但此次盗刷事件却暴露了跨境清算链路的安全漏洞。
业内人士指出,万事网联作为连接境内发卡行与境外商户的“桥梁”,需承担交易验证、风险评估、数据传输等核心职责,而此次盗刷交易能绕过多重风控,可能指向“支付链路接口漏洞”或“风控规则盲区”。
有专家表示,“这本质是对跨境支付体系底层安全的突破,而非单点用户信息泄露,若不能找到风险源并修复,可能影响用户对整个万事达支付网络的信任”。
从行业背景来看,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开放后,国际卡组织本土化运营虽提升了跨境支付效率,却也带来“监管协同”与“风险防控”的新挑战。境外部分地区商户的执行标准参差不齐,“有的商户仍未落实‘卡号脱敏’要求,有的甚至无需验证持卡人信息即可完成交易”,一位跨境支付从业者透露,这种“标准不统一”为盗刷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面对跨境盗刷的隐蔽性与复杂性,专业人士给出了从“事前预防”到“事后维权”的全流程建议,帮助持卡人降低风险、减少损失。
事前预防需做好两点:一是养成安全用卡习惯,通过银行网点或官方APP办卡,不转借出租卡片,线下刷卡不脱离视线,闲置卡及时销户;用手机银行“账户安全锁”关闭非必要境外、夜间交易,设合理单日限额与较低小额免密额度。二是保护个人信息,妥善保管信用卡“四要素”(卡号、有效期、CVV码、短信验证码),不透露给第三方,避开公共WiFi登录手机银行,不点陌生链接、不装非官方APP。
事后应对要快准:第一时间联系发卡行挂失止付,避免损失扩大(挂失后风险由银行承担);立即报警获取回执,作为维权关键证据;就近用ATM或POS机做小额交易留凭条,证明盗刷时卡片在本人手中。博通咨询王蓬博提醒,跨境盗刷需在交易后60天内提交拒付申请,尽快收集账单截图、报案回执等材料,借助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维权,银行无法证明交易为持卡人授权需担责。
03 浦发银行信用卡隐忧尚存
此次“红沙宣”卡盗刷事件,并非浦发银行信用卡业务面临的孤立挑战,其用户投诉居高不下,资产质量承压,各环节均显露出不小压力。
从用户投诉来看,浦发银行信用卡相关投诉始终是消费投诉的核心。根据浦发银行2024年年报,该行全年累计受理消费投诉35.57万件,其中信用卡业务投诉占比高达77.6%,折算后约27.6万件,远超个人贷款业务(10.3%)与借记卡业务(8.5%)的投诉占比。
在黑猫投诉平台,截至2025年9月,“浦发银行信用卡+扣费”相关投诉累计达2965条,“超6积分”“用卡无忧”“玩转全球”等增值服务的“隐形扣费”问题最为突出,不少用户反映“未主动开通却被连续扣费”“扣费通知被屏蔽或未收到明确提醒”,成为投诉焦点。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4年末,该行信用卡及透支不良贷款额达90.57亿元,不良率较2023年初的2.43%微升至2.45%。从行业横向对比来看,这一不良率水平高于招商银行(1.75%)、广发银行(2.19%)等风控表现较优的股份制银行,仅低于中信银行(2.51%)、平安银行(2.56%)、民生银行(3.28%)、兴业银行(3.64%)、渤海银行(4.15%)等少数不良压力更大的同业机构,在股份制银行中处于中等偏上位置。
为主动缓解不良资产压力、加速存量风险出清,2025年以来,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通过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密集挂牌转让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资产,累计推出9期转让项目,处置动作频繁。
从转让规模与定价来看,这9期项目合计未偿本息总额达107.99亿元,而起拍价仅2.78亿元,折算后转让比例约0.26折,直观反映出此类资产的回收难度。从资产细节进一步拆解,这些待转让的信用卡不良贷款普遍具备“逾期周期极长”的特征,加权平均逾期天数最短为1484.4天(约合4.1年),最长逾期天数更是达到1881天(约合5.1年)。
与用户投诉、不良资产压力并行的,是浦发银行信用卡业务规模的阶段性调整。2022-2024年各报告期末,该行信用卡及透支余额分别为4336.93亿元、3856.17亿元、3702.23亿元,三年间累计减少634.7亿元,规模收缩趋势明确。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据2025年半年报数据,截至6月末,该行信用卡及透支余额回升至3778.81亿元,较2025年初增长2.07%;同期不良率也从年初的2.45%降至2.29%,资产质量呈现边际改善态势,业务调整初见成效。
人员规模层面,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也在持续优化。2024年末,该中心在职员工10417人,较年初减少297人;至2025年中期,这一人数进一步降至9936人,较2025年初减少481人,通过人员结构优化适配业务调整节奏,助力降本增效。
而从行业大趋势来看,信用卡业务已彻底告别“拼发卡量”的增量时代,进入存量优化阶段。央行支付体系运行数据显示,2024年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总量为7.27亿张,较2022年四季度的8.07亿张减少8000万张;2025年二季度进一步降至7.15亿张,连续九个季度呈现下滑态势。
在此背景下,多家银行开启“战略收缩”:2025年以来,除了浦发银行已停发14款联名信用卡,包括苏宁易购联名信用卡(银联版)、浦发腾讯联名信用卡、浦发网易云音乐联名信用卡等外,交通银行、中信银行、邮储银行等也密集停发联名卡,有的还关停了信用卡分中心,以期待降本增效、聚焦核心客群。
04 结语:支付安全没有“绝对防线”
浦发银行万事达“红沙宣”卡跨境盗刷事件虽已暂告一段落——多数持卡人的被盗刷账单得以清零、损失通过银行与卡组织的应急处置得到挽回,但这场针对单一卡种、集中于巴西地域的精准盗刷风波,为信用卡行业、跨境支付体系乃至每一位市场参与者留下的安全思考,远未随着事件平息而终结。
在数字支付日益渗透日常消费、跨境资金流动愈发频繁的当下,“隔空盗刷”的风险从未真正退场。对持卡人而言,支付安全从来没有“绝对防线”,唯有将“基础防护动作”落到实处,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而对发卡银行与卡组织来说,重建用户信任、防范同类风险复发,更需扛起“主体责任”,答好“必答题”。
归根结底,这场盗刷事件也是一次行业“安全警钟”:在信用卡业务告别“跑马圈地”、全面进入存量优化的阶段,“安全”早已成为比“规模”更重要的竞争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