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53岁的林阿姨家中传来轻快的歌声。一天的忙碌终于结束,她习惯性地洗漱,嘴里哼着小曲,刷牙仿佛成了睡前最放松的仪式。可就在几个月前,她突然发现早上刷牙时牙龈经常出血,牙齿莫名敏感,连平时最爱啃的苹果都不敢大口咬下。去口腔科复查,医生的一句话让她一头雾水:“您这不是没刷牙,而是刷错牙!”
“每天睡前刷牙不是必做的事吗?还能出差错?”林阿姨的经历绝非个例。数据显示,国内97%的成年人有不同程度的牙龈疾病,蛀牙患病率高达88%,这一比例之高令人咋舌。为什么明明天天刷牙,牙齿问题却没完没了?或许,正是你以为最基础的“睡前刷牙”,出了意想不到的错。医生提醒:刷牙这件“小事”,其实藏着大麻烦。到底“睡前刷牙”该怎么做,才能真正护住自己的牙齿?尤其是第4点,多数人都做错了!
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里,“睡前刷牙”已成常识。但临床工作20年的口腔医生发现,大部分人都踩进了误区。“很多患者蛀牙、牙龈出血,并不是不重视刷牙,而是根本没掌握正确方法。”
首先,刷牙时间点出了错。有些人饭后就刷牙,然后追剧、吃水果、甚至再来个夜宵。表面看着一次都没落下,其实白费功夫。一夜之间,唾液分泌变少,口腔自我清洁能力减退,如果刷牙后还进食,等同于彻底放弃了“防线”。数项国际临床报告显示,在“晚饭后到入睡前”之间的乱吃行为,是导致龋齿、牙周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硬刷”不等于“好刷”。不少人资格老,用力刷、暴力刷,长期下来牙龈退缩、牙齿敏感、刷毛磨损,结果却越来越差。
更令人吃惊的是,即使坚持每天刷牙,但只要方法不对,刷牙时间和工具选错,仍然无法杜绝口腔细菌滋生的隐患。据中华口腔医学会2024年数据,中国成年人平均每人换牙刷的间隔超过5个月,远远超过了推荐的3个月更换一次。
那么,“睡前刷牙”到底哪些细节容易做错?世界卫生组织与国内外多项研究,都给出了清晰答案。医生归纳出4个关键点,直接决定你能否留住好牙!
选择正确的牙刷和牙膏很多人喜欢用大头硬毛刷,觉得这样“刷得干净”。其实,软毛小头刷才更适合大多数成人,能够贴合牙齿表面,减少对牙龈损伤。国际牙科联盟推荐:每支牙刷建议用不超过3个月,刷毛变形、磨损要即刻更换。牙膏则应优先选择含氟产品。氟化物能降低蛀牙风险约40%,其防龋效果已获得国家权威牙病研究中心和WHO多项认证。
掌握科学刷牙方式:巴氏刷牙法常见错误是“横拉拉锯”或“用力挤压”。医生建议采用巴氏刷牙法,将牙刷与牙龈成45度角,轻柔短距离颤动,每一分区不少于10秒。研究显示,巴氏刷牙法能更好地清除龈沟区菌斑,对预防牙结石尤其有效。
刷牙时间要足够,至少2分钟随手三下五除二绝对不行。现代口腔医学建议每次刷牙时间应控制在2-3分钟。可以在手机里放一首喜欢的小歌,边刷边听,时间刚好。数据表明,刷牙时间充分可将残留菌斑清除率提升17%以上。
刷牙后不要马上用力漱口这点通常被忽略。牙膏中的氟化物在牙齿表面停留越久,防护作用越强。如果刷完牙后用大量清水反复漱口,实际上会将大部分“保护伞”冲掉。医生建议:刷牙后只需吐掉泡沫,不必再大量漱口。英国牙科协会同样建议刷牙后等10-20分钟后如需再进食或饮水。如果用的是含药牙膏,请按医生指示操作。
附加守护:牙线、漱口水、定期洗牙不可忽视
光靠刷牙远远不够。现代口腔健康“3+1”原则更全面:即刷牙+牙线+漱口水+定期洗牙。牙线能够清理牙缝残留物,配合漱口水辅助杀菌,每半年到一年要做一次专业洁牙。专业数据显示,使用牙线和洗牙能将牙龈炎、牙周病发病率降低20%-30%。
有的人以为洗牙会损坏牙齿,其实这只是误区。真正伤害牙齿的,是结石和顽固菌斑不清,让炎症反复蔓延,最终牙齿松动脱落。
牙口不好,吃嘛嘛不香。这绝不只是口腔的问题。早有研究指出,牙周炎患者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提升约1.4倍和1.2倍。一口健康的牙齿,是人体消化、免疫的“第一道大门”。医生调侃:“一个人刷牙刷得怎么样,很大程度上能看出生活习惯、自我管理能力,甚至预示着未来健康水平。”
林阿姨自从按医生建议调整了刷牙习惯,坚持记牢这4点,牙龈出血明显减少,口气清新了,连牙齿的敏感都减轻。她兴奋地说:“现在我总算明白,刷牙看似简单,其实很有门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