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李嘉诚身陷多事之秋:港口交易引发连锁反应,家族产业遇多重挑战
97岁的李嘉诚,近期正面临一系列棘手难题,往日的从容似乎正被接连而至的风波打破。据《彭博社》报道,其子李泽楷名下的富卫集团,进军大陆市场的谈判已陷入停滞,有记者分析,这一局面的核心原因,或与李嘉诚年初坚持推进港口出售计划引发的不满有关。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前,长子李泽钜刚被正式移出香港特首顾问委员会名单;5月中旬,长江实业旗下项目又因相关事宜有十人被依法逮捕。麻烦接踵而至,种种信号似乎都在预示着李氏家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1、 港口交易引争议:关乎“海上生命线”的抉择
李氏家族如今的被动处境,溯源来看,与3月初那笔引发全国关注的港口交易密不可分。
3月4日,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宣布,计划以228亿美元的价格,将旗下掌控的43个港口资产整体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值得注意的是,这43个港口中,包含了巴拿马运河沿线的两大关键港口——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
作为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核心航运通道,巴拿马运河对我国贸易意义重大,我国超过20%的货物进出口依赖这一航道,称之为“海上生命线”毫不为过。事实上,早在此前,国内企业就曾对相关港口表达过收购意愿:2021年,招商局集团曾提出以320亿美元收购巴尔博亚港;2023年,中远海运更是将报价提升至350亿美元,但这两次收购意向均被李氏家族拒绝。仅仅两年后,李氏家族却计划将包括这两个重要港口在内的43个港口资产,以相对更低的价格折价出售给美国财团。
消息传出后,舆论哗然。《大公报》、港澳办、市场监管部门等纷纷发声,对这笔交易的合理性与潜在影响提出质疑。面对多方压力,李氏家族始终以“在商言商”为由回应,甚至尝试通过拆分港口资产、分批次交易的方式规避审查。即便后续交易被迫中止,李氏家族也未明确表态“彻底取消交易”,态度始终模糊。
事实上,“在商言商”的理念似乎贯穿了李嘉诚的商业生涯。从早年的囤地捂盘、推行预售制(俗称“卖楼花”),到阶段性将资本转向海外,他的商业决策始终以“利益最大化”为核心导向。只是这一次,涉及关乎国家贸易安全的港口资产,其“利益至上”的选择,终究引发了广泛争议。
2、 连锁反应显现:家族产业陷“四面楚歌”
“虽说他的生意遍布天下,但其实却没有一个真正能享誉天下的产品。”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对李嘉诚有过这样的评价,如今看来,这一判断或许道破了其商业版图的潜在短板——过于依赖资本运作与机会主义,缺乏核心产品与长期价值锚点。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投机属性”带来的问题,在近期逐渐显现。
港口交易引发的争议,正持续发酵为家族产业的连锁危机:
地产项目遇挫:长江实业旗下的“港人首置盘”项目被纳入调查范围;位于北京的“御翠园”项目,即便挂牌出售一个月,也始终无人问津,陷入滞销困境。
家族成员角色调整:在香港特首顾问委员会换届中,其余33名成员均顺利连任,唯独长子李泽钜被移出名单,这一“精准调整”引发外界对李氏家族与香港官方关系的诸多猜测。
海外业务扩张受阻:次子李泽楷掌控的富卫集团,原本计划进军大陆市场,如今谈判停滞,且集团在上市首日就遭遇市场冷遇,股价表现低迷。
一系列事件叠加,让李氏家族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这些信号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息:在涉及家国利益的领域,任何商业决策都不能脱离大局考量,单纯追求利益的投机行为,终将付出相应代价。
对其他企业而言,李氏家族的遭遇也敲响了一记警钟:商业发展始终与国家利益、社会需求紧密相连,唯有兼顾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将企业发展融入时代大局,才能实现真正的稳健经营。
目前,李氏家族面临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其旗下产业未来将走向何方,仍有待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曾经被部分人称为“李家的城”的时代,已然落幕。在新的发展格局下,任何资本力量都需重新审视自身定位,适应时代变化的新要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