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夏天有点魔幻:印度解除出口禁令,全球大米迎来创纪录丰收,价格跌到八年最低。
但在东亚,日韩老百姓却对着货架上的大米标签发愁,日本超市里5公斤装大米卖到4285日元,比去年涨了44%,隔壁韩国的米价也飙到15.3元/公斤,而中国市场的大米零售价还稳在6.5元上下。
以精致农业闻名的日本,居然闹起了“米荒”,连政府都要四次投放储备米救急,更离奇的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还跳出来支招,让日本赶紧买美国大米,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
韩国人的麻烦来得又快又猛,2024年那场"两百年一遇"的极端高温,把水稻田烤得直冒烟,虫害趁机肆虐,单产直接降了2%。
可祸不单行,政府还在推“水稻种植面积调整制度”,计划2025年削减8万公顷稻田,理由是人均大米消费量从2018年的61公斤跌到2023年的56.4公斤,想通过减产稳价。
这下老百姓炸了锅:赞成的怕谷贱伤农,反对的怕粮食安全,连日本农民都隔着海喊话:“看看我们的惨状,别学我们!”
日本的情况更魔幻,农林水产省一开始甩锅给外国游客:“3212万游客一年吃了5.1万吨米,比去年多了63%!”可数据摆在那,这点量只占总消费量的0.7%,连塞牙缝都不够。
真正的问题藏在田埂和账本里,日本农业从业者平均年龄68.7岁,70%都是65岁以上老人,2023年核心农业从业者数量比2000年还不足一半,年轻人不愿种地,老年人种不动地,产量怎么可能不跌?
更要命的是政策后遗症,从1971年就开始的“减反政策”虽然2018年废除了,但政府还在按需求定生产指标。
控制着大米流通核心渠道的日本农协,一边喊着稳价,一边把政府投放的41万吨储备米买走了95%。
本应平抑物价的储备粮,反倒因农协的竞拍参与被炒高价格,出现了荒诞的“政府放粮、农协囤粮”局面。
就在日本政府焦头烂额换大臣时,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开炮:“”日本缺米缺疯了,却不买美国大米!”
这话戳中了日本的痛处,为了保护本土农业,日本对超额进口大米征收400%关税,美国大米更是被架到700%。
可美国大米是真便宜,加州大米运到日本,免税的话价格还不到本土米的六分之一。
在特朗普施压下,日本终于松口:关税从25%降到15%,美国大米进口量增加75%,首相石破茂嘴硬说“不损害本国农业”,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饮鸩止渴。
旅日学者刘庆彬看得透彻:“美国要的不是眼前这点生意,等日本人吃惯了便宜米,自然会缩减种植面积,到时候美国配额就能无限扩大”,特朗普这步棋,下的是十年二十年的局。
日韩米价暴涨,说到底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韩国为了短期稳价牺牲产能,日本让农协垄断捆死了市场活力,反观中国,凭借辽阔疆域和灵活政策,在全球粮价波动中稳如泰山。
刘庆彬说得扎心:“水电涨价能赖俄乌冲突,大米可是自己种的,保护了这么多年还闹饥荒,说明所谓的'小确幸'根本靠不住。”
粮食安全从来不是小事,它藏在每粒米里,也藏在人口结构、政策智慧和市场机制里,这场“令和米乱”,给所有主食依赖国敲响了警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