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跷之脉:逐光者羲和
在东方的云海尽头,有一座名为“跷明”的神山,山上居住着一位名叫羲和的神女。她并非寻常仙家,而是天地阴阳交汇所生的经脉之神,专职守护人体奇经八脉之一的阳跷脉。
阳跷脉乃人体阳气之海,主司目之开合与肢体运动。羲和每日沿着阳跷脉的循行路线巡行——自足跟深处的申脉穴起,沿外踝而上,经附阳穴贯脊背,过风池入脑际,最后达于目内眦的睛明穴。她所经之处,阳气流转如晨曦破晓,赋予万物苏醒之力。
一、阴阳失衡
这年寒冬,不知何方邪祟潜入人间,盗走了阳跷脉中的“醒神之气”。人间顿时陷入异常:百姓白日昏昏欲睡,夜晚反不能眠;武者肢节弛缓,步履维艰;更有甚者,目不能睁,视物模糊如隔浓雾。
羲和在天界察知此变,立即化身医女降临人间。她首先来到东海之滨的渔村,见渔民们因白日嗜睡误了潮汛,生计艰难。
“此乃申脉穴阳气衰微之症,”羲和轻触一老渔夫足外踝下的凹陷处,“申脉为阳跷之本,主一身之寤寐。”
她取随身携带的日光神针,在老渔夫申脉穴上轻轻一点。金芒流转间,老渔夫顿觉足跟发热,困意骤消,惊呼:“神了!我这老寒腿竟能站稳了!”
二、循经征战
羲和知此事非同小可,必是妖魔作祟。她循着阳跷经脉一路追寻邪气源头。
至附阳穴处(昆仑穴上三寸),见山民们腰腿疼痛,无法攀登采药。羲和以指代针,点按他们的附阳穴,引阳气上行。村民们立刻感到腰腿强健,如得神助。
行至风池穴(项后发际凹陷处),遇一书生头痛目眩,颈项强直不得转侧。羲和轻揉其风池穴,将阳跷之气注入。书生霎时头清目明,惊呼:“晚生竟能看清百米外叶脉了!”
最终,所有线索指向北方幽暗之谷。羲和赶到时,见一黑瘴笼罩的洞穴,内中妖魔正炼化盗来的阳气。
三、睛明决战
妖魔狞笑:“阳跷之气已入我炼神灯,不日将成我不灭之身!”
羲和不慌不忙道:“尔等可知阳跷之妙?申脉主运动,附阳强腰腿,风池清头目,而睛明——”她突然指向洞穴上方一处裂隙,一束天光恰从外射入,“乃司目之开合,纳光明于黑暗!”
话音未落,羲和飞身至光柱中,双手结印直点自己目内眦的睛明穴。霎时,她双目如日照耀,金光直射炼神灯!
原来睛明穴为阳跷脉终点,亦是阳气最盛之处。金光过处,黑瘴尽散,炼神灯应声而碎,被盗阳气如万道金蛇四散飞回人间。
妖魔惨叫消散。羲和却因耗力过巨,缓缓倒下...
四、神迹人间
羲和再醒时,已在跷明神山。人间已恢复常态:渔民准时出海,山民健步采药,书生目明脑清。百姓感念神恩,在各地建起“阳跷祠”,根据羲和传授的方法,每日按揉申脉治嗜睡,按压附阳强腰腿,揉按风池缓头痛,点按睛明明目疾。
而医家更得神启,悟出“申脉主寤寐,附阳治腰骶,风池疗头项,睛明祛目翳”的治症要诀。阳跷脉八大要穴——申脉、仆参、附阳、居髎、臑俞、巨骨、地仓、睛明——及其功效由此广传人间。
玉帝闻此,敕封羲和为“逐光神君”,永掌阳跷之脉。至今,每至日出东方,阳跷经气旺盛之时,修行之人仍能感受到羲和巡经而行带来的蓬勃朝气。
而那场阴阳失衡的危机也提醒世人:阳跷脉贵在平衡,过亢则目赤失眠,不足则嗜睡肢缓。唯有阴阳调和,方能寤寐有常,行动自如,目视光明。
自此,阳跷脉的神话与医理相辅相成,在人间世代流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