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天津的五大道听着相声、啃着狗不理包子长大的,看惯了海河的游船穿梭,闻熟了煎饼馃子飘出的面酱香。
上个月,因为一场 “武术文化探秘” 之旅,我踏上了前往沧州的旅程。本以为只是去看看武术表演,没想到一头扎进这座 “武术之乡”,彻底刷新了我对冀东风情的认知,一待就是八天!返程时,行李箱装满了金丝小枣、泊头老醋和武术主题挂件,就连梦里都还回荡着武馆里的呐喊声。
今天就着一壶茉莉花茶,跟大伙儿好好唠唠,这个让我从爱听相声的天津人,变成痴迷拳脚功夫的 “门外汉” 的城市,到底藏着怎样的魅力。
印象一:铁狮子的雄,比天塔更厚重
天津人常念叨天塔的挺拔,可站在沧州铁狮子前,我才懂什么叫 “千年镇城魂”。
这尊唐代的铁狮子,高近 6 米,重约 32 吨,狮身纹饰斑驳却依旧威风凛凛,爪子下踩着的 “莲花座” 满是岁月痕迹。阳光洒在铁狮身上,锈迹里仿佛能看见当年工匠浇筑时的火花。与天塔的现代气派不同,铁狮子透着一种跨越千年的厚重,摸一摸狮身的纹路,仿佛能听见它守护沧州的千年低语,让人忍不住屏息凝神。
印象二:大运河的柔,比海河更静谧
看惯了海河的热闹游船,漫步沧州大运河畔,才体会到 “水韵古郡” 的温柔。
运河岸边的古码头还留着旧时的石阶,青石板路沿着河岸延伸,两旁的老槐树遮天蔽日,偶尔有钓鱼的老人坐在马扎上,鱼竿一动就是满篓的河鲜。傍晚时分,夕阳把河水染成金红色,没有海河的汽笛声,大运河的柔,是风吹芦苇的沙沙声,是岸边人家飘出的饭菜香,走在河边,连脚步都慢了下来。
印象三:羊肠汤的鲜,让味蕾 “解馋”
天津人爱吃早点,煎饼馃子、锅巴菜讲究 “够味”,可沧州的羊肠汤,却用一碗 “鲜” 勾住了我的胃。
清晨的早点摊前,老板掀开大铁锅,羊肠在高汤里翻滚,捞一碗出来,撒上香菜、胡椒粉和醋,咬一口羊肠,软嫩不腻,喝一口汤,鲜得直咂嘴。配上刚出炉的芝麻烧饼,掰一块泡进汤里,酥香混合着肉鲜,没有天津早点的花哨,羊肠汤的鲜,是最实在的烟火气,一口下去,浑身都暖了,连吃三天都不觉得腻。
印象四:黄骅港的阔,比天津港更质朴
去过天津港的繁忙货轮,再到沧州黄骅港,才见识到 “渤海湾明珠” 的开阔。
站在码头边,远处的货轮缓缓靠岸,起重机的巨臂在空中摆动,海水拍打着防波堤,咸腥的海风里满是大海的气息。岸边的渔村里,渔民们正忙着卸渔获,刚打捞的皮皮虾、梭子蟹堆成小山,吆喝声此起彼伏。没有天津港的现代化喧嚣,黄骅港的阔,是带着渔味的质朴,看着满船的海鲜,忍不住想立刻找家馆子尝鲜。
印象五:武术的劲,比津门武馆更热血
天津也有不少武馆,可在沧州,我才真正感受到 “武术之乡” 的热血。
走进一家武馆,只见孩子们穿着练功服,扎着马步,一拳一脚虎虎生风;老师傅站在一旁指导,一声 “出拳要狠”,震得人心里发颤。赶上武术表演,刀枪剑戟轮番上阵,“八极拳” 的刚劲、“劈挂拳” 的舒展,看得人眼花缭乱,掌声根本停不下来。与天津武馆的雅致不同,沧州武术的劲,是刻在骨子里的豪迈,每一个动作都透着不服输的劲儿,让人忍不住也想跟着比划两下。
印象六:枣农的实,比天津商贩更淳朴
在天津菜市场见多了精明的商贩,可沧州金丝小枣园里的枣农,却让我暖到了心里。
走进枣园,满树的金丝小枣红得像玛瑙,枣农大爷递来一把刚摘的枣,“尝尝,咱这枣甜得能拉出丝!” 咬一口,果肉细腻,甜而不齁,大爷笑着说:“都是自家种的,没打农药,放心吃!” 买枣时,他还多塞了两斤,说 “给家里人尝尝鲜”。这份不掺假的实在,比天津商贩的热情多了份质朴,让人想起小时候邻居阿姨递来的糖。
印象七:沧州的 “实在”,藏着让人佩服的 “底气”
在沧州的日子,我发现个有意思的事:不少沧州人聊起家乡,总爱说 “咱沧州咋样咋样”,言语里满是自豪,很少刻意提 “河北沧州”。
问出租车师傅:“为啥不常说河北沧州呀?” 师傅哈哈一笑:“沧州的铁狮子、武术、小枣,都是咱独一份的!提沧州,谁不知道?不用加前缀!”
坐上返程的高铁,望着窗外渐远的沧州,心里满是不舍。这座城,既有铁狮子的厚重,又有大运河的温柔;既有羊肠汤的鲜香,又有武术的热血。天津的朋友们要是有空,一定要去沧州走一走,喝一碗羊肠汤,看一场武术表演,你会发现,原来离天津这么近的地方,藏着这么一个 “实在又有魅力” 的好去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