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坠井54小时获救:靠家人信念扛过蛇咬虫叮,儿子曾擦井而过
注:全文关键信息均援引自光明网、晋江市融媒体中心、泉州市第一医院官方通报及晋江市蓝天救援队行动记录
近期各地意外事件引发公众对安全防护的关注,继杭州女子散步遇意外后,福建晋江一名48岁女子坠入废弃水井的事件,因“54小时极限求生”的经历牵动人心,她在低温井水、蛇虫环绕的绝境中,靠对家人的牵挂撑到救援,而家人曾6次搜寻,儿子甚至一度从井口旁走过却未察觉。
9月13日上午9时许,晋江市民覃女士到城郊树林散步时,不慎踩空坠入一口被杂草完全覆盖的废弃水井。据晋江市蓝天救援队后续勘察,这口井深约3米,井壁由大块碎石垒砌,缝隙狭窄无法攀爬,当时井水温度仅10℃左右,岸边还漂浮着几条蛇。
“刚掉下去时脑子一片空白,喊了几声没人应,才发现周围全是荒草,连条路都没有。”覃女士事后在医院向医护人员回忆,为了避免长时间浸泡失温,她凭着会游泳的经验,在水中摸索到三块石头垫在脚下,双手紧紧抠住井壁缝隙保持身体直立。饿了渴了就喝几口井水,最煎熬的是夜间:蚊虫不断叮咬,有几条蛇爬过她的手臂,即便被咬伤也不敢多动“一松手就会沉下去,得留着力气等家人找过来。”
支撑她的是对家人的牵挂:“想到80岁的爸妈还等着我照顾,深圳上班的儿子、读大学的女儿放假要回家,老伴每天都盼着我做饭,就告诉自己不能放弃。”
与此同时,覃女士迟迟未归后,家人已发动亲友展开搜寻。在深圳出差的儿子连夜赶回家,和父亲两人在树林里来来回回找了6遍。9月14日上午,儿子曾从井口旁约1米处走过,当时覃女士听到脚步声拼命呼救,却因杂草茂密、声音被风吹散,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脚步声远去“那是最绝望的一刻,感觉离家人那么近,又那么远。”
搜寻无果后,家人于9月14日下午向晋江市公安局新塘派出所报警。民警调取事发区域周边企业监控,锁定覃女士最后出现的荒林范围;9月15日上午,覃女士儿子向晋江市蓝天救援队求助,队员携带红外热成像仪进入树林,最终在当天中午11时许,捕捉到井底微弱的人体温感信号。
由于井口狭窄且无固定支点,救援队先通过绳索向井底递送盐水和能量棒,同时联系晋江市消防救援大队支援。消防员到场后搭建三脚架,利用滑轮系统将担架降至井底,小心翼翼将体力透支的覃女士固定在担架上,历时20分钟将她成功救出。
随后,覃女士被紧急送往泉州市第一医院。经检查,她双侧肋骨因坠井时的冲击骨折,全身有数十处蚊虫叮咬的脓包,左臂还留有无毒蛇的牙痕,所幸未出现严重感染或器官损伤。“患者能坚持54小时,除了自身有求生意识,关键是保持直立姿势减少了体力消耗,且未因恐慌挣扎导致二次伤害。”主治医生介绍,覃女士经过几天观察即可出院。
事件曝光后,网友除了为覃女士的求生意志动容,也关注到废弃水井的安全隐患。有网友在光明网评论区留言:“荒郊野外的废弃井,连个警示标志都没有,万一再有人掉下去怎么办?”还有网友创作打油诗感慨:“五十四时井中熬,蛇咬虫叮忍寂寥,若非牵挂家中事,怎抵寒泉与惊涛。”
关于责任归属,晋江市住建局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根据《地下水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废弃取水井由所有权人负责封填或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无法确定所有权人的,由属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处理”。目前,属地街道办已启动废弃井窖专项排查,将对辖区内类似隐患点位加装警示标志或进行封填,同时依法追溯涉事水井所有权人责任。
晋江市蓝天救援队也借此提醒:市民外出散步、露营时,应避免前往无监控、无照明的偏僻区域,尽量沿有明确路径的区域活动;若需前往野外,建议提前告知家人行程,携带手机充电宝确保通讯畅通。“覃女士的经历是幸运的,但更多意外本可通过提前防范避免。”
覃女士在病床上说,获救时最想告诉家人的是:“幸好没放弃,还能回来给你们做饭。”这份因亲情而生的信念,不仅帮她熬过绝境,也为公众敲响了“关注身边安全隐患”的警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