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当街铐人是不是太粗暴了?"一段15秒的短视频近日引爆网络:长春桂林路市场前,两名年轻女子被民警制服戴上手铐,其中黄发女子被按在车辆引擎盖上的画面尤为刺目。警方回应"正常执法"却对原因三缄其口,这场发生在百人围观中的执法行动,究竟是否存在过当?执法权与公民权的边界又在哪里?
image
事件还原:冲突现场与执法争议
9月14日晚的桂林路市场,目击者手机镜头记录下关键画面:黄发女子手持物品与便衣民警发生肢体接触,三名警力将其压制在引擎盖戴铐;另一女子高声叫喊反抗时,同样被多人控制带离。现场商户透露,冲突或起因于女子与小吃摊主的消费纠纷,但警方到场后矛盾反而升级。
image
舆论焦点集中在三个细节:女子挥舞物品是否构成暴力抗法?引擎盖压制是否符合最小武力原则?繁华商圈使用警械会否造成过度震慑?与2019年上海民警绊摔抱娃女子事件不同,本次事件中民警全程着制服,但围观者拍摄的碎片化视频仍引发执法必要性质疑。
执法动作合规性逐帧分析
警校教官王振国根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现场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操作规程》第十二条指出:当行为人以轻微暴力抗拒执法时,使用手铐等约束性警械具有合法性。视频中女子持续挥舞物品并抓挠警员的行为,已符合"正在实施的抗拒执法行为"要件。
image
关于压制动作的争议,法律界存在不同解读。中国政法大学赵宏教授认为,在人员密度达5000人次/小时的商圈,若当事人行为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民警采取快速控制属于合理裁量。但亦有专家指出,三名警力控制一名女子是否符合比例原则,需结合其实际危害性评估。
强制措施的法定边界
《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七条明确规定,警械使用需满足三重条件:存在暴力行为、危害程度相当、穷尽口头警告。最高人民法院第90号指导案例进一步明确,判断执法过当需综合考量行为危险性、环境敏感度和处置紧迫性。
image
本案特殊之处在于公共场所的示范效应。北京律协行政诉讼专委会主任陈亮强调:"闹市执法既是治安管理也是普法教育,但程序正义永远优于执法效率。"警方未即时公开案情确受《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规定》第九条约束,却客观上加剧了舆论场的猜测狂欢。
舆论场的双重反思
事件暴露出的深层矛盾值得警惕:一方面,短视频时代人人举起的手机,既构成监督也可能干扰执法;另一方面,"涉隐私"的模糊回应与公众知情权形成张力。某大V发布的"疑似涉毒"猜测帖获万转后,当事人亲属出面澄清仅是消费纠纷,凸显碎片化信息的危害。
image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支振锋指出:"围观不等于监督,法治社会需要建立对专业执法的基本尊重。"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12389平台受理的执法投诉中,事后查证属实的仅占17.3%,多数争议源于公众对执法规程的误解。
公民应对执法冲突指南
遇到类似情况时应当牢记:配合执法是法定义务,《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明确规定阻碍执行职务可处拘留;现场保持冷静,用手机记录过程但避免干扰执法;事后可通过12389热线或警务督察部门维权。
这起事件最终将走向何方?我们期待警方的正式通报。但更值得思考的是:当执法权威遭遇全民直播,当个人权利碰上公共安全,每个公民都该学会在镜头之外保持理性认知。毕竟,法治社会的真正成熟,既需要警察审慎使用每副手铐,也需要公众超越15秒视频的断章取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