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今天咱们聊个重量级的乐子。
话说就在前几天,也就是9月13日,印度国防部正式收到空军的一份提案,准备再采购114架“印度制造”的“阵风”战斗机,预算高达两万亿卢比,折合美元差不多是226亿。
这笔钱要是换成现金,估计能把恒河水给吸干了。
如果这笔交易成了,那将是印度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国防采购订单,突出一个“壕”无人性。
话说,这“阵风”战斗机可是法国达索公司的得意之作,正经的4.5代机,江湖人称“全能选手”,能空战、能对地、能反舰,甚至还能揣着核弹头搞“末日审判”,性能绝对是顶级的。
可问题就出在这“印度制造”四个字上。
这四个字背后站着一个“神”一样的企业——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简称HAL。
这个HAL有多“神”呢?
这么说吧,就它的事故率而言,阎王爷见了它都得递根华子,喊声大哥,感谢它为地府的GDP增长做出的“卓越”贡献。
所以这次的事儿,它就不是个简单的军购新闻,它是一部横跨20年,集官僚主义、眼高手低、国际博弈和黑色幽默于一体的“史诗级”大戏。
这背后真正的问题是:
印度这哥们,到底是想通过这笔天价订单,实现其国防自主的“伟大复兴”?还是准备给全世界军工行业上一堂公开课,告诉大家什么叫“花最多的钱,挨最毒的打”?
这笔两万亿的学费,印度交得到底值不值?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这背后让人啼笑皆非的奇葩脑回路。
二十年磨一剑,结果磨了个剑柄
要说清楚印度为啥对“阵风”这么执着,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本世纪初。
2001年,印度空军发现自己家里有点揭不开锅了,主力战机还是苏联时代的老古董——米格-21。这玩意儿虽然皮实,但架不住老啊,飞着飞着就往下掉零件。
甚至飞行员每次上天都得先写好遗书,人送外号“飞行棺材”。
眼瞅着中队数量一天天减少,印度空军急了,于是大手一挥,搞了个“中型多用途战斗机”(MMRCA)采购计划,准备买126架新飞机来填补空缺。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全世界的军火巨头闻着味儿就来了。
美国的F-16、F/A-18,欧洲的“台风”,瑞典的“鹰狮”,俄罗斯的米格-35,还有法国的“阵风”,六大高手齐聚德里,堪称“华山论剑”。
印度空军这边也是拿出了选妃的架势,各种测试、评估、技术验证,搞得那叫一个精挑细选。
一晃十年过去,直到2012年,印度方面总算宣布,法国的“阵风”战斗机拔得头筹,理由是——综合“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
你看,三哥买东西还是挺会算的。
按理说,既然都选出来了,接下来就该签合同、打钱、交货了。
可谁也没想到,这才是噩梦的开始。
按照合同,126架飞机里,只有18架是法国原装进口,剩下的108架,要由咱们今天的主角——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在印度本土进行许可证生产。
法国达索公司一听这话,当时就懵了。他们派人去HAL的厂房里转了一圈,回来之后脸都绿了,连夜给印度国防部发了封邮件,内容翻译过来大概是:
兄弟,不是我们不相信你,是我们真不相信你啊,让我们给HAL生产的飞机做质量担保?
这跟让菩萨保佑日本不地震一样,属于是跨专业强人所难了。
达索的担心那可不是空穴来风。
HAL这家公司,在印度国防工业里那是独一份的存在,属于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经它手造的、修的飞机,事故率高得离谱,连印度空军自己都吐槽。
达索作为一家要脸的国际企业,哪敢把自己的金字招牌交到这么个“维修刺客”手里?
万一以后飞机掉下来,算谁的?
于是,双方就“谁来负责质量保证”这个问题,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拉锯战。
印度说:“你得负责,技术是你的。”
达索说:“我只负责我造的,你造的你自己负责。”
就这么来来回回扯皮,交易价格也从最初的100多亿美元,一路飙升到了300亿美元。印度空军眼巴巴地等着新飞机,结果等来的却是不断上涨的账单和遥遥无期的合同。
最后,这事儿把刚上台的总理莫迪给惹毛了。
2015年,莫迪访问法国,直接绕开了这摊烂泥,跟法国签了个政府间协议,快刀斩乱麻,先买36架法国原装的“阵风”应急,理由是“迫切的作战需求”。
至于那126架的大单子,对不起,黄了。
你看,这场轰轰烈烈的世纪军购,折腾了十几年,最后落得个虎头蛇尾。
它失败的根源,不是飞机不行,也不是钱不够,而是印度“国产化”的雄心壮志,撞上了HAL烂泥扶不上墙的残酷现实。
这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梦想很丰满,但现实往往骨感得只剩骨渣。
而更讽刺的是,十年前法国人就用实际行动告诉了印度——HAL不行。
可十年后,印度人似乎把这茬给忘了。
当“阵风梦”撞上“猎杀链”现实
就在印度为了“阵风”能不能国产化的问题,跟法国扯皮扯得天昏地暗的时候,他们的老邻居巴基斯坦也没闲着。你印度有钱可以满世界买买买,我巴基斯坦虽没钱,但有大哥。
近年来,巴基斯坦空军的现代化进程中,来自中国的战机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合作生产的“枭龙”,到直接引进的更为先进的歼-10C,都极大地提升了其作战能力 。
对此,三哥的心态是复杂的。
既有传统上的轻视,也夹杂着对我们技术实力快速增长的刻意忽略。
在他们看来,你一个“后起之秀”,怎么能跟我高贵冷艳的“法兰西血统”相提并论?
然而,现代空战早已不是骑士对决,比的不是血统,而是谁的剑更长,谁的眼更尖。
时间来到今年5月。
印巴“5·07空战”结束后,印度方面大肆宣传,称“阵风”的实战表现出色,其先进的“频谱”电子战系统,“全面压制”了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霹雳-15E空空导弹。
一时间,“阵风”似乎成了不可战胜的神器。然而,就在印度媒体一片欢腾之际,来自伊斯兰堡的报告却描绘了一幅截然相反的画面,一幅让新德里颜面扫地的画面。
巴基斯坦方面声称,他们利用了印度情报上的漏洞,并执行了一场教科书式的网络中心战。
巴基斯坦的预警机能够在超远距离就锁定印度的机群,并将目标数据通过数据链,实时传输给埋伏的歼-10C战斗机。歼-10C在全程保持雷达静默的情况下,发射了PL-15远程空空导弹。
这使得“阵风”战斗机上先进的‘光谱’电子战系统,成了睁眼瞎。
直到PL-15的末端主动雷达开机,才惊觉死神已至,但为时已晚,最终被一一击落。
这一下,整个印度的空气都凝固了。
这就好比你天天在健身房里对着镜子摆pose,研究蛋白粉哪个牌子口感好,结果出门让人家一个送外卖的给干趴下了。人家练的是实战,你练的是自拍。
印度花了上百亿美元,等了十几年,好不容易盼来了“梦中情机”,结果首战就送了“团灭”。
这脸打得,那叫一个啪啪响,隔着喜马拉雅山都能听见回声。
当然,一场冲突的胜负,并不能完全归结于飞机的性能优劣。
它背后是一个国家完整的作战体系的比拼,包括预警机、地面雷达、电子战能力、数据链,以及最重要的——飞行员的训练水平和战术素养。
巴基斯坦的胜利,恰恰说明他们的整个作战体系,在那一次的对抗中,运转得比印度更有效。
而这恰恰暴露了印度国防建设的第二个致命缺陷:
重金购买“屠龙刀”,却忘了学“屠龙术”。
他们迷信于采购最先进的平台,以为只要战斗机够贵够好,就能“包打天下”。
殊不知,现代空战打的是体系,是信息,是协同。你买了一堆顶级的硬件,结果系统不兼容,驱动没装好,操作员还是个新手菜鸟,那上了战场,照样是送人头。
把法拉利的钥匙交给“马路杀手”
按理说,经历了长达十年的采购闹剧,又在实战中被对手上了一课,印度应该能痛定思痛,好好反思一下自身的问题了吧?比如那个扶不起的HAL公司,是不是该对它动动刀子了?
然而,三哥的脑回路,岂是我等凡人所能揣测的。
这次两万亿卢比的大单,核心就是“印度制造”,超过60%的零部件要在印度本土生产。而承担这个光荣而艰巨任务的,不用问,还是咱们的老朋友——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
看到这里,我估计法国达索公司的CEO,晚上睡觉都得笑出声来。
十年前我死活不肯给你做的担保,现在你花双倍的价钱求着我,还让我把生产线搬你家去,让那个“马路杀手”来组装我的“法拉利”。
这世界上还有比这更魔幻的生意吗?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一下,把“阵风”这么精密的战斗机交给HAL来造,到底有多么惊悚,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HAL公司的“光辉历史”,那简直是一部印度版的“死神来了”。
首先,是它那令人闻风丧胆的坠机记录。
前面提到的米格-21“飞行棺材”,自1963年以来,在印度空军里摔了超过490架,导致171名飞行员丧生。这其中,HAL的“功劳”功不可没。
再看看他们自研的ALH“北极星”直升机,那也是个“寡妇制造者”,三天两头地往下掉。
不仅自家军队摔,卖到国外也摔。当年厄瓜多尔买了7架,结果摔了4架,最后人家一怒之下,把剩下的飞机全给退了,顺便把HAL拉进了黑名单。
其次,是层出不穷的技术故障和质量问题。
HAL组装的苏-30MKI,机队妥善率常年徘徊在55%左右,远低于70%的最低作战要求,意思就是买来一百架,随时能飞的只有五十多架,剩下的都在排队等维修。
HAL生产的“鹰”式教练机,发动机核心部件“鹅毛管轴”频繁断裂,导致新飞机飞了1000小时就得大修,而原厂的设计寿命是2000小时。
至于HAL自研的“光辉”战斗机,更是磨了三十年,磨到连印度空军自己都嫌弃。
就连印度空军参谋长——阿马尔·普里特·辛格,都曾在公开场合忍无可忍地炮轰HAL:
“此时此刻,我就是对HAL没有信心!”
这位空军大佬还抱怨说:
HAL说好了今年2月前交付11架“光辉”MK1A,结果到日子了一架都没造出来。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满脑子都是问号?一个连自己空军司令都信不过的公司,一个连教练机发动机都造不好的公司,一个把外国客户都坑跑了的公司,印度政府现在居然要豪掷两万亿卢比,把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阵风”的生产线交到它手里。
这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其实说穿了也很简单。
那就是莫迪政府的“印度制造”和“自力更生”战略,已经上升到了政治正确的高度。
HAL作为印度硕果仅存的国有航空巨头,是这个战略的脸面和象征。所以,哪怕它再烂,也得硬着头皮往上顶。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问题或者经济问题了,这是一个政治问题。
为了维护印度“国产化”的政治正确,军事上的逻辑和安全上的风险,都可以往后稍稍。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出世界军事史上最荒诞的一幕:
十几年前,法国人就用实际行动告诉了印度——HAL不行;可印度不但不听,还在十几年后花更多的钱,搞一个以HAL为核心的更大规模的采购。
这不叫从错误中学习,这叫花钱请老师来观摩自己如何在一个坑里摔倒两次。这也已经不是国防采购了,这是国家级的“感动印度”,最后感动的,恐怕也只有他们自己。
这两万亿卢比砸下去,也许能听到几声响,但更大的可能,是听了个寂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