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长春航展上,一架经过改装的歼-6战斗机以无人机的形态公开亮相,引发了广泛关注。这款冷战时期的喷气式飞机被改造成无人作战平台,表明中国正在探索旧有军事资产的新用途。虽然这种做法在军事训练和战术欺骗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从长远来看,将老式战机改装成无人机并非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
在无人机改变作战样式的今天,中国启用库存庞大的歼-6,有其充分的理由。
歼-6改装的无人机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其速度和机动性。作为一款超音速喷气式飞机,它的飞行速度远超大多数螺旋桨或现有的喷气式无人机。这使其能够更好地模拟先进的空中威胁,为防空部队提供更真实的训练环境。此外,中国拥有大量的退役歼-6库存,将其改装成无人机是一种成本相对较低的方式,可以迅速增加无人机平台的数量,用于消耗性诱饵或训练目标。
然而,歼-6无人机存在的弊端同样不容忽视:
歼-6的起降需要占用宝贵的机场资源,其复杂的维护和后勤保障体系与现代无人机完全自主化、操作简便的理念背道而驰。
隐身性能不足: 作为上世纪的产物,歼 - 6有个挺明显的短板,就是它雷达反射的截面积特别大。这就好比大晚上你举着个大灯牌,特别容易被现在那些先进的雷达系统一下子就发现,然后紧紧锁定住。所以啊,要是碰到那种高科技的防空系统,歼 - 6根本没啥招架之力,活下来的可能性特别小。这么一来,把它当作去攻击敌方的平台,能起到的作用也就没那么大了。当然,相比现在非隐身的察打一体无人机,歼-6无人机的战场生存能力也不错,但与攻击-11这样的飞翼无人机就没法比了。
载荷与航程劣势: 虽然歼-6理论上能够携带一定载荷,但相比于专为无人作战设计的平台,其载弹量并无优势。更重要的是,其留空时间不足,难以执行长时间的侦察、监视或压制任务。而解放军往往更需要无人机执行的任务正是这些。
另外, 歼-6无人机缺乏现代无人机所拥有的先进传感器和数据链系统,这限制了其执行精确打击或协同作战的能力。而且,老旧平台改装现代化控制系统,成本也比较高,这也是后续计划没有实施的重要原因。
将老旧战机改装成无人机,本质上是一种过渡性的权宜之计。它能够利用现有资源解决眼前的某些问题,例如提供廉价的消耗品来饱和敌方防空系统,或为飞行员和防空部队提供逼真的训练靶机。然而,这种模式无法满足未来战争对无人机平台日益增长的需求。
未来的无人机发展,必将走向高度专业化和隐身化。就比如说,中国已经向大家公开亮出了两款很厉害的无人机。一款是GJ-11攻击无人机,它有隐身的本领;还有一款是WZ-8高空高速侦察无人机。这两款无人机在刚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把要隐身、能长时间飞行、可以承载很多东西,还有能装上先进的传感器这些重要的方面都考虑进去了。它们自动化程度高,可以更好的融入军队的作战体系。
总而言之,歼-6无人机的亮相更多是中国在军事创新道路上的一次探索,而非未来无人机发展的蓝图。虽然它在特定场景下能发挥作用,但其固有的技术和后勤短板决定了,为未来空战量身定做的隐身、长航时、可网络化协同的专业无人机,才是各国空军真正追求的目标。9.3阅兵式上,中国已经展示了两款无人机战斗机的,而且是采用无垂尾设计的型号,这才是中国空军对无人战斗机制追求。
大家认为,将老旧战机改装成无人机,主要目的是用于训练,还是另有其他更深层次的战术考量?可以在评论区继续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