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66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冠心病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慢性病之一。很多人以为,控制住血脂、戒烟限酒、按时吃药就万事大吉了。但实际上,真正让冠心病患者命悬一线的,往往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习惯。
很多患者在心梗发作之后才恍然大悟:“我明明按时吃药了,怎么还是犯病了?”今天我们就来揭开那些加速冠心病恶化的“幕后黑手”。你以为是“生气”?它其实只排第五,第一名的行为,很多人每天都在做而不自知。
真实案例:一顿宵夜,引发心梗
王大爷今年62岁,患有冠心病多年,一直吃药控制得不错。可就在上个月,他跟朋友聚餐后半夜吃了一顿烧烤,第二天早上胸口剧痛,被紧急送往医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医生问诊后确认,此次心梗的诱因就是高脂肪、高热量的深夜饮食,加上吃完就躺,导致血脂急剧升高、冠脉痉挛,最终引发心肌缺血。
这种情形在临床中很常见。一项发表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研究指出,高脂高盐饮食是冠心病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因之一。而许多人对此毫无警觉。
排名第五:生气
愤怒确实会让心脏“受伤”,但它不是排在最前的危险行为。
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猛增,很容易诱发心绞痛或心梗。尤其是在本就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中,愤怒可能就是压垮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根据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一项大样本回顾研究,情绪因素虽然重要,但在多种诱因中排名第五,前面还有四种更常见、危害更大的行为。
排名第四:乱停药
“我现在感觉挺好,就不吃药了。”这是许多慢病患者的常见逻辑。但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这样做可能直接威胁生命。
以阿司匹林为例,它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如果擅自停药,血液黏稠度升高,极易形成冠状动脉血栓,诱发心肌梗死。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曾发布数据,在所有因急性心梗入院的患者中,有超过30%的人在发作前1个月内曾自行停过药。
排名第三:剧烈运动
适度运动对心脏有益,但突发剧烈运动,特别是在清晨、空腹、寒冷环境下,反而容易诱发冠心病急性事件。
很多中老年人退休后开始“锻炼养生”,但忽视了自身心脏条件,突然爬山、跑步、打球,反而把心脏推向危险边缘。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指出,剧烈运动是老年人心源性猝死的常见诱因之一。运动前的评估和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远比“猛练一口气”来得重要。
排名第二:熬夜
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血压升高、血脂紊乱、心率失常,都是冠心病的“死敌”。
某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指出,晚睡晚起的人,冠心病发病率是正常作息人群的1.5倍以上。
而且,熬夜后第二天往往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更进一步增加心脏负担。睡眠,是心脏最便宜也最有效的“修复剂”。
排名第一:久坐不动
你没看错,第一名的杀手行为就是——久坐。
很多人日常工作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不动,回家后又瘫在沙发上刷手机。这样不仅让血液循环减慢,还会导致脂质代谢障碍,促使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根据*《柳叶刀》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的数据,每增加1小时久坐时间,冠心病死亡风险增加约2%。
而这些久坐行为背后,往往没有任何“危险预警信号”,却在悄悄侵蚀心脏健康。
冠心病防线,建立在“细节”之上
冠心病并非突然降临,而是长期生活方式失衡的结果。控制血脂、血压、血糖固然重要,但日常行为习惯才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慢性毒药”。
想保护心脏,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每坐1小时就起身活动5分钟;
每晚保障6~8小时高质量睡眠;
情绪管理要常做“减法”,避免大起大落;
运动量循序渐进,切忌突发剧烈运动;
药物治疗需遵医嘱,切勿擅自停药;
控制三高的同时,饮食也要低脂低盐。
心脏不会说话,但它的“沉默”可能代价极大。与其等到剧痛袭来,不如现在就开始修正自己的每一个细节。
参考文献: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年第49卷第9期 《柳叶刀》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20年数据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临床研究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