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的话,立马打开微信,看看你朋友的头像。
是不是仅仅通过头像,你就能判断对方的年龄、职业、性格,且结果往往八九不离十。比如:
- 头像是山水荷花夕阳红的,多半是爸妈那辈人,心里揣着诗和远方;
- 用宠物猫咪卖萌的,多半是个有爱心的暖男,至少目标是。
- 西装领带职业照,大概率是做销售或顾问的。
如果头像是至尊宝、《疯狂动物城》的狐尼克、男明星的巨帅照、大叔形象的,要小心了,对方多半是个渣男。
这不是我瞎说,这是已经被大数据验证了的。
所以,我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用“审美”快速判断别人,同样,也在被别人判断。
而你的审美,暴露的不只是兴趣,更是你的认知层次、成长背景,甚至所处的阶层。
永远别质疑有钱人的审美
因为审美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是一种无声的“社交密码”。
很多人觉得:
“乔布斯那件万年不变的黑色高领衫,跟自己99元买的也差不多。”
“扎克伯格的灰色T恤衫,这么普通,八成是冤大头。”
这么想的人,真是太天真了。
我认识一位深耕互联网多年的女大佬,财务自由后,她的消费习惯彻底变了。不再买任何带明显Logo的奢侈品,而是转向了一些极为小众的品牌。
她穿的手工靴子,需要提前半年预定;她戴的腕表,不是百达翡丽,而是一个独立制表师的作品,不懂的人只会觉得造型古怪,懂行的人一眼便知它的份量和价值。
她有一些看似基本款,但永远猜不出多贵的衣服,据说来自一个叫“The Row”的品牌,是顶级富豪的新宠。永远的中性色调,无logo,无显眼设计,看起来和优衣库的基础款差不多。
后来我知道,这叫“静奢风”。
你觉得平平奇奇,但对方传递的信息却是:我懂,但我不想炫耀。
就像一套加密语言系统,不是为了让你一眼看出“我很贵”,而是为了在茫茫人海中,精准地识别出同类,并温和地劝退“外人”。
这种审美的背后,是绝对的实力和强大的自信。所以,永远别轻易嘲笑你看不懂的审美,你看不懂,不代表它不好。
时尚是一场永不停歇的“阶级模仿游戏”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一阵见血:“审美,就是用来区分不同社会阶层的。”
这场游戏的规则,有三个循环往复的步骤:
(1)顶层定义“高级”
精英阶层为了与大众区分,会不断创造或挖掘新的审美标准,比如极简主义、老钱风、户外机能风。他们利用资本和文化话语权,将这种审美与“高级”、“有品位”划上等号。
(2)中产积极模仿
新兴中产阶层渴望获得身份认同,于是开始拼命模仿这种“高级”审美,于是巨大的需求催生了市场,快时尚品牌迅速推出“平替”,一个审美趋势由此达到顶峰。
(3)顶层再次抛弃与创新
当一种审美变得大众化,失去其“区分”功能时,精英阶层便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它,转而去寻找下一个更小众、更难以被快速复制的审美新浪潮。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时尚永远是一个轮回?
因为“高阶层”的人被大众的审美“追杀”,失去稀缺性后,为了区分自己与普通人的差别,只好在不同时期的时尚风格中来回横跳。
一旦高阶层们所热衷的某个元素成为流行,并在普通大众中风靡,那么也就意味着,时尚又要开始新一轮更迭了。
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出名的校花,绝不愿跟人撞衫。
如何提升审美力?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难道普通人就没法提高审美吗?
当然不是!审美是一种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而获得的能力。
如何提升?这里有三条实在的干货。
(1)宁缺毋滥,在你能力范围内,买最好的东西
这不是鼓励你盲目消费,恰恰相反,是教你理性消费。
你买十几件99元的快消品,不如攒点钱,去试穿、去触摸、去感受一件真正由优质面料,比如羊绒、桑蚕丝制成的好衣服。
去家具店,坐一坐大师设计的椅子,感受它的人体工学与曲线。
去线下店,体验不同产品的做工和细节。
人的眼睛和皮肤会有记忆,当你见识过、感受过什么是“好”,你的身体会自动拒绝“差”。
这个过程,就是在你的大脑里建立一座“品质档案库”,训练你最原始的辨别力,这些就是提升审美的基石。
(2)喂养“经典”,而非“流量”
香奈儿有句经典:“时尚易逝,风格永存。”
真正留下来的,从来不是爆款,而是经过时间筛选的经典。
所以,少刷些一笑而过的短视频、少追些套路雷同的爽剧,主动喂给大脑一些真正有份量的东西,比如:
去看一部影史留名的电影,读一本拿过诺奖的小说,或者安静地听一场交响乐,甚至只是去美术馆认真看几幅真迹。
审美就是,你投喂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你喂它短平快,它回你浮躁和跟风;你持续喂它经典与艺术,它便悄悄重组你的认知体系。
直到某一天你突然懂了,什么是真正的好?以及究竟好在哪里?
(3)寻找“风格偶像”,而非“潮流偶像”
那些镁光灯下的明星和网红,造型都是团队包装的结果,离我们太远。
你需要做的是,找到一个与你身材、年龄、职业或气质相似,但品味极佳的“风格偶像”。
可能是一位博主、一位作家、一位导演,甚至就是你身边某位很会穿的朋友。去深入研究TA的搭配逻辑: 色彩是如何运用的?材质是如何碰撞的?如何用一件配饰点亮全身?
先从模仿开始,在模仿中思考,最终内化形成属于你自己的风格体系。
最 后
作家廖一梅在《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中说:“审美自由,是一切自由的起点。”
审美的终极目的,不是成为谁,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的穿着、你的家居、你选择的每一件物品,都是你向世界发出的信号,都在无声地讲述着你是谁。
你看什么,就会成为什么。不是因为看什么直接改变了我们,而是因为主动选择看什么的勇气,本身就是一种超越。
因为提升审美,不是为了攀爬阶层,而是为了夺回定义自我的权利。当你能够清晰地定义美,你才能更清晰地定义自己。
只有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好,才会真的变好。
(全文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