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遗书总共寥寥几字,像一个句号仓促地终结了一个25岁的生命,这件事像在平静水面投下的一块巨石,激起了一圈又一圈不断扩散的回响。
那么这位连自杀都要考虑到别人的善良女子经历了什么?短短的遗书揭露了都市青年怎样的困境?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离开世界的她
9月9日凌晨成都玉石湿地公园,一名保安在巡逻时发现了这位不幸的女子。据官方报道这名女子姓黄,独自一人在绿道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她的旁边是她的个人物品和一辆共享单车,是陪伴她走完最后旅途的伙伴。
现场一张纸条上有她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善意,用醒目的大字写着:“别害怕,我是自杀”。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像一声疲惫的叹息:“我真骑不动了”。
最初看到“骑不动”网友还以为她是一名外卖骑手,纷纷对骑手的不容易感到心酸和无奈。然而9月16日的官方通报击碎了这种想象,在核查了银行流水、接单记录和平台信息,结论清晰:她不是骑手,而是一名自由职业者。
这个身份的转变让整个事件的讨论瞬间转向了一个更复杂和很少有人关注的地带。
一座围城叫自由职业
“自由职业”这个词听起来很美好,在许多年轻人看来这是诗和远方的代名词,但现实往往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向往,里面的人却可能发现自己被困住的一种状态。
来自身份上的错位是困住他们的一大因素,他们像创业者一样,必须独自面对市场的风浪、客户的压力和不确定的未来,承担着无限的风险,但他们又无法像正式单位的人员享受到福利。
这种不上不下的尴尬处境把人悬在半空中,极度缺乏安全感。舆论的摇摆就是最好的证明。当大家以为她是外卖骑手时同情是具体的。当得知她是自由职业者时很多人反而失语了。
在他们看来这种自由的挣钱方式比每天匆匆忙忙的高强度外卖可“优越”多了,但偏偏是这么令人向往的职业成为了黄女士的伤痛。
情感的荒漠
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万物互联的时代,社交软件让我们能随时随地联系上任何人。但讽刺的是物理空间的隔离和真实情感链接的匮乏,正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向一座座情感的孤岛。
自由职业者的工作模式更是加剧了这种隔离,弹性工作制听起来很自由,实际上常常异化为24小时随时待命。
家庭空间不再是休憩的港湾,而是变成了永不打烊的工作间。社交也多半停留在线上,缺少了真实世界里一个眼神、一个拥抱所能传递的温度。
回到那份遗书最让人“绷不住”的是那句“别害怕,我是自杀”,一个人在走向生命尽头的极度绝望中,心里想的竟然还是不要吓到陌生的发现者。
这种极致的善良像一面镜子反衬出她自身情感支持系统是何等的匮乏与荒芜,一个如此为他人着想的人,在她最需要被拉一把的时候,身边却空无一人。
一段最后的旅程
她最后的旅程是独自骑行7到8公里,穿过了精心建设的城市绿道,最终在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里,想要寻找一个“人少、树不错、风景又好”的地方。
她的遗愿无意中暗示了公共空间的疗愈功能。一个安静、美丽的地方是让人放松、喘息、获得力量的所在,然而在黄女士的眼中却无法用风景得到心理支持触点。
也有网友幻想着,如果自己在黄女士遭遇打击时可以坐她旁边陪她说几句话,可能就会挽回黄女士那年轻的生命。
如今在当下内卷越来越严重的环境中,许多人都会郁郁不得志,很多人都会想着,比自己优秀的人都在努力,那么自己努力又有什么用。
但其实这种消极的想法是严重的错误,正因为有比我们更优秀的人的存在我们才更应该抓住每一次机会提升我们自己,磨砺自己的剑和盾,当机会来临时才不会白白浪费掉。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战无不胜的法宝,不论我们在情感,事业或者其他地方遇到挫折时,我们也是适当的靠岸歇歇脚,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被这些消极的因素将我们打倒,毕竟收拾好心情之后才能轻装出发。
生命只有一次,愿每个人都可以被温柔对待,也希望逝去的人可以安息。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