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又“没钱”了,而且这次是真的捉襟见肘。
2025年9月,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出一封“求救信”,宣布将在2026年削减常规预算15%以上、裁员2681人,一刀砍掉了相当于多个中型机构的人手。
这场财政风暴的导火索其实不复杂:60多个国家会费没到位,美国一个国家就欠了15亿美元。
联合国陷入资金困局,不是单纯的财务问题,而是多边秩序背后的权力重构战。背后那根看不见的线,牵着全球治理下一步怎么走。
联合国缺钱,不只是因为“没人缴费”
联合国这回是真的“揭不开锅了”,从表面看,是会员国缴费不积极,特别是美国长期欠账;但深层问题在于联合国的财政机制本身就有“先天缺陷”。
这不是第一次出现预算危机,也不是第一次裁员。早在2024年,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就因为资金被“暴力削减”裁掉了五分之一人手,那会儿已经敲响警钟。
这次更直接,秘书处要在2026年元旦前裁掉2680人,削减预算超过5亿美元。而这只是计划中的“第一波”。
为什么突然这么急?原因之一,是美国的“沉默抵制”。今年美国会直接否决了联合国的拨款申请,导致此前承诺的资金泡汤,连个“缓交”都懒得装。
截至2025年初,美国累计拖欠联合国会费高达15亿美元,占了全部拖欠款的一大半。换句话说,联合国这艘船还没开,就被船长之一的美国抽走了一半柴油。
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多萝西谢伊
但问题不只在美国,根据联合国统计,目前有超过60个国家未能按时缴清会费,形成了系统性“资金断流”,而现行的会费分摊制度也早已不合时宜。
按理说,谁经济实力强,谁出的钱就多——这叫“支付能力原则”。可现实是,越有钱的国家,越会“算账”。
比如中国的缴费比例已高达15.25%,仅次于美国,但美国欠账在先,中国却得“按时结算”,这公平吗?
不仅如此,联合国目前的预算结构也极度依赖少数几个大国。一旦这些国家“闹情绪”或“玩策略”,整个系统就会像被拔掉插头一样“瞬间断电”。
这次裁员和预算削减,不是对某个项目“精简优化”,而是对整个联合国系统的“结构性动刀”。
美国欠费不是“懒”,而是“算计”
美国不是没钱,而是不想给,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就把联合国当作一个“工具箱”——用得着就投资,用不着就断水断粮。
特朗普政府不搞虚的,干脆直接掐断拨款,把拖欠当作外交杠杆。这几年,美国不仅没给联合国补齐会费,还冻结了大批对外援助项目,逼得联合国各个机构自谋出路。
2025年7月,美国国会一纸否决,撤销了原定的联合国拨款计划,等于正式宣布“不玩了”。
这不是财务问题,而是政治信号。美国的算盘很简单:联合国如果不能“听话”,那就别想拿到一分钱。
再看中国的做法,中方始终在财政年度内完成全额缴纳。2024年,中国在12月底如期缴清了近4.8亿美元会费。
延迟是有安排的:一方面是财政划拨周期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在表达对联合国会费制度的不满。
中方代表明确指出,现行制度“不公平、不合理”,发达国家比例节节下降,发展中国家反而越交越多,这种趋势必须纠偏。
美国用“拖欠”来施压,中国用“延迟”来改革,两种方式背后,是两种对多边主义的根本态度。前者是“用钱说话”,后者是“讲理再出钱”。
再看俄罗斯,情况又不同。俄方虽然努力缴费,但受制于经济困境和西方制裁,支付能力明显下滑。
根据联合国数据,俄罗斯缴费比例为2.094%,位列全球第十。可由于卢布贬值、财政紧张和外汇储备缩水,俄罗斯的联合国会费越来越迟缓,金额也捉襟见肘。
从全球视角来看,联合国的财政体系正陷入“两头失衡”:一边是老牌大国出钱意愿下降,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负担日益加重,中间还夹着一堆“经济困难户”。这种结构既不稳定,也不公平。
更离谱的是,美国欠着最多的钱,却享有最多的“职位分红”。截至2025年,美国在联合国系统内的雇员占比高达9.4%,而中国却只有2.3%,还排在第17位。
联合国要挺下去,靠的不是“捐款”,而是“改革”
这次裁员和削减预算,其实是联合国在“断奶”状态下的自救尝试。但真要走出财政危机,靠节流远远不够,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动刀。
古特雷斯今年提出的“联合国80周年改革倡议”核心思路是:把该砍的砍掉,把能合并的合并,把人力资源往低成本地区转移。
比如将部分部门从纽约和日内瓦迁往内罗毕等地,既能节省开支,也能扩大非洲和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度。
这种“降本增效”的做法,是联合国在资源紧张下的理性选择,但它也暴露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联合国治理结构已经严重滞后于全球格局变化。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构成,沿用的是1945年的胜利者逻辑,而不是2025年的现实力量分布。发展中世界在经济、人口、科技等方面的崛起,早已不是边角料角色,可话语权却依然受限。
财政改革就是一个突破口,中国代表团多次强调,会费制度必须体现“支付能力”原则,而不是按GDP大锅饭式平均。
改革方向应当有“三个改”:一是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际经济水平定期修订;二是设立缴费上限,防止少数国家“被绑架”;三是扩大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回报,不能只交钱不发声。
除了财政机制,联合国还需探索多元化融资路径。比如鼓励私营部门、区域组织、国际开发银行共同参与项目融资,减少对少数大国的过度依赖。这种“共建共享”模式,才能真正为联合国注入长效动力。
而在更宏观的层面,联合国必须重新定义自身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
从“调解者”变成“平台搭建者”,从“资金分配者”变成“规则制定者”。只有这样,才不会每次遇上财政困难就要裁员、关灯、削预算。
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展现的是一个既负责任又有改革意识的大国姿态。中国不仅是第二大会费国,还是联合国维和出兵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中方坚持“真多边主义”,一方面履行义务不打折扣,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制度公平、机制改革,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可持续的东方方案。
联合国这次被迫裁员2600多人、削减15%经费,不是普通的“节流动作”,而是一场全球治理的“体检报告”。
联合国要挺下去,不靠“谁有钱谁说话”,而是靠制度清晰、责任对等。解决财政危机的关键,不在于某一国多交一笔钱,而在于全球能否齐心协力,重建一个真正公平、有效、包容的多边合作体系。
参考资料:
联合国拟削减15%开支和近2900个岗位2025-09-17 10:01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