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合理活、新京报、《CNKI》、《成都商报》、Animal Diversity Web。
陕西男子偶遇羚牛
2025年9月14日,IP地址为陕西的博主“@合理活”到朱雀国家森林公园游玩,行至山上的的一处石板路的时候,他突然看到了道路的尽头出现了一只毛茸茸的“牛”。
说是牛但却感觉有点不对劲,虽然体格很大,但四肢似乎太长了,反而像是羚羊的特征;其身上皮毛是黄色的,毛发还挺浓密的;其角很粗但不大,特征也很奇怪,是由头顶向上高高隆起,然后向后外侧翻转,角尖再扭曲向前。
博主回忆了一下,意识到这应该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Budorcas taxicolor)。他于是开心地将其记录下来,甚至对着羚牛搭话,说:“哥,你别看我啊!”
这一出声把羚牛给惊到了,它掉头就跑,跑姿看着有点搞笑,到了路尽头还转头看了几眼博主才离开,感觉特别的憨厚。
然而网友们都是惊出一身冷汗啊,博主给视频打上标签是“可爱动物”,这个点就被网友们吐槽了,他们表示居然把“秦岭杀人王”这么标注?不过光看外形,确实是有点可爱的吧?
大家惊叹博主的胆子这么大,关于羚牛的伤人的新闻,外地人也许不在意,但作为羚牛分布地的人怎么会不知道?他们感叹博主真的是“把自己命放在这拍呢!”还有人分享了他身边的案例,说是几年前隔壁村子就有3个人被羚牛顶死了。2019年的5月26日和27日,秦岭东梁和汉中市先后各发生了野生羚牛伤人事件,共导致了3死2伤!这个网友说的可能是这个事情。
我粗略地翻阅了4000多条评论,发现“秦岭杀人王”这个称号基本上变成了共识,这么多评论估摸着得有四分之一都提到了这个称号,除了刚说的这个案例,导致羚牛还造成了多少伤亡?为啥它们这么危险?
为啥叫“秦岭杀人王”?
“秦岭杀人王”的称号不是互联网兴起后才出现的梗,而是当地人根据其凶猛的性情和一系列血腥真实的伤人记录,有感而发的得来的。
根据多年来靠谱的新闻数据的统计,从1999年起到2008年,仅仅秦岭南麓的佛坪县及其周边地区,就上报了数10起羚牛伤人事件,造成了10余人死亡。而算上其他区域的记录,这9年总共发生了155起羚牛伤人事件,导致了22人死亡和184人受伤,甚至曾有一年是连续发生10起案件。
2008年后事件发生的频率降低了很多,但算起来截至目前,也发生了超过50起。
这些数据都是统计权威媒体的报道得来的,可不是小道消息。明确的数据证实了羚牛确实具有相当的危险性。
那么羚牛为何这么经常伤人?
先看硬件数值,成年羚牛的体重可超过300公斤,肩高1.3米,长期在山地活动练就了灵活性和一身壮硕的肌肉。虽然体型巨大,但它们短距离的爆发冲刺速度可达时速40公里,再配合上那对粗壮的犄角,被顶一下绝对是要出事的。
然后看软件,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看着都是憨憨的样子,在林缘或高山草甸上悠闲觅食,完全是温顺的大型食草动物的模样,而且还会主动远离人类,但在每年的5~7月份,它们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多数伤人事件也都发生在这段时期。
此时是羚牛的繁殖期,为了争斗配偶,雄性羚牛体内激素水平飙升,会变得极其好斗、敏感和暴躁,任何动物的任何行为都可能被它视为威胁,哪怕你只是远远出现在它的视野范围内。这么夸张是因为对于雄性羚牛来说,想要获得交配权是很难的,它们成年后就会被驱逐出群体,只能独居独斗发展自身,只有胜者才能领导种群获得交配权,所以它们为了延续自己的基因只能足够强大。
偶尔繁殖期的雄性会误入人类居住地,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惊动它们,于是袭击就发生了。
除了雄性,那些保护幼崽的雌性也会拥有极强的攻击性和护犊意识,任何接近其后代的生物都会被当作潜在威胁。
有研究者认为那些年老竞争不过年轻同类的雄性是最危险的。打不过“年轻牛”让这些“独牛”心中满是怨气,变得性情乖张、喜怒无常,而且就算老了,身体机能下降,但也是积累了丰富的打斗经验的,它们是秦岭山区伤人事件中最高频、最危险的元凶。
遇到羚牛怎么办?
如果真的在野外偶遇了羚牛,一定不能小看它,要将其视为是老虎、猎豹级别的猛兽。
如果远远看到羚牛,避险的前提是一定要冷静,千万不要大呼小叫,也不要做出挥舞棍子或者捡石头要砸之类的动作,这样很可能会刺激到羚牛,使其认为人类存在威胁。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安静地利用地形掩护,缓慢地远离。
假设羚牛已经离人很近了,它如果马上发动攻击,人类只能尝试在即将被撞到的时候向侧方闪避,然后反击羚牛的鼻子、眼睛等最脆弱的部位。被撞倒在地就尽量蜷缩成球状,用双臂紧紧护住头颈部和胸腹要害,屏住呼吸,静止不动。
当羚牛认为目标不再构成威胁后,可能会停止攻击。
羚牛如果离人很近但没有攻击,人类应该压制出转身就跑的冲动,因为可能触发它的追逐和攻击本能。避免与其发生对视,对视在动物行为学中常被视为挑战,然后缓慢后退并选择避难所,有什么房子能躲一样最好,不然就爬上树。
万一没有任何抵挡羚牛的手段了,而它已经低头,发出喷鼻声准备冲锋,那就只能果断逃离,不要直线逃跑,采取“Z”字形路线奔跑,尽量让羚牛不那么容易直接冲撞到人,
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啥机会遇到羚牛,但这些避险的手段其实也是互通的,能应用于遭遇大部分野生动物的情况。
最有效的方式还是:如果没有必要,尽量不去有危险动物出没的区域活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