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多年前,这里是侵华日军暴行的发生地,累累白骨无声诉说着民族的深重苦难;八十多年后,浮雕褪色、碑文斑驳,一段血色记忆因岁月与疏于维护而渐渐模糊。今年盛夏,闵行区检察院公益检察室的一次专项排查,为三丫叉侵华日军杀人塘抗战文物拂去尘埃,用法律的温度守护着不该被遗忘的历史刻度。
一纸线索,牵出历史伤痕的“隐痛”
“三丫叉侵华日军杀人塘抗战文物浮雕掉漆、碑文模糊,纪念广场杂草丛生。”今年7月初,闵行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在开展抗日英烈保护专项排查行动中发现,辖区内三丫叉侵华日军杀人塘抗战文物存在维护不到位的情况,这条线索像一根刺,扎进检察官的心里。
这里不仅是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更是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37年11月12日,侵华日军先后在华漕地区残杀百余名平民,弃尸塘中,河水尽赤。
然而检察官现场勘验时却发现,象征遇难同胞不屈精神的浮雕,多处漆面剥落泛白“褪色”;记载苦难过往的碑文,黄漆脱落处积着黑污,那些本该被铭记的文字正在“模糊”;纪念碑前的台阶上,焚烧痕迹与腐烂水果交织,让庄严的纪念地染上了不应有的杂乱。
“对历史遗址的漠视,就是对民族精神的辜负。”承办检察官表示,“让记忆清晰、让精神传承,是我们必须履行的法律使命。”
一份建议,激活守护记忆的“合力”
对于发现的问题,检察官迅速立案,并邀请“益心为公”志愿者参与办案。为了更详细了解该文物的情况,更全面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检察官与属地街道办事处沟通,明确三丫叉侵华日军杀人塘作为纪念抗战时期遇难同胞的文物保护单位,属地街道办事处具有监督管理职责,应当确保文物本身完整,同时应保证该文物纪念平台及周围环境的庄严、肃穆、洁净,其未能对该处依法履行必要的监管职责,导致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存在。
依据《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闵行区检察院向属地街道办事处发出检察建议,明确提出,“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对三丫叉侵华日军杀人塘文物进行妥善修复”“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形成长效机制防止辖区内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检察建议如同一记警钟。属地街道迅速响应,联合城建中心、养护单位及专业修缮团队赶赴现场,启动全面修复工程。专业人员为浮雕补漆描金,工匠重描碑文,保洁团队彻底清理广场……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修复行动迅速展开。
长效守护,筑牢历史传承的“堤坝”
“建立健全文物保护长效机制,要求养护单位加强日常保洁工作,每月定期组织巡查员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巡查,确保文物安全、环境庄严肃穆。”在街道的整改回复中,这句话格外有力。
修复只是开始,守护才是常态。如今的三丫叉侵华日军杀人塘抗战文物不仅恢复了原貌,更建立起制度化的“护身符”:每日保洁、每月巡查,实现从“临时整治”到“长效守护”、从“被动整改”到“主动担当”的转变。
9月2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夕,检察官再次来到三丫叉侵华日军杀人塘抗战文物开展“回头看”。他们手捧鲜花,站在焕然一新的纪念碑前,那些曾经模糊的文字,如今已清晰如初。
“我们守护的不只是一块石碑、一处文物,更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检察官轻声说道,“现在这样的面貌,才是对遇难同胞最好的告慰”。
原标题:《浮雕掉漆、碑文模糊?闵行公益检察官出手,助力抗战文物再现新貌》
栏目编辑:顾莹颖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来源:闵行区检察院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赵菊玲 通讯员 杨莹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