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上海闵行,很多人会想到莘庄的地铁枢纽、七宝的小吃街,却少有人知道,这片土地上藏着四座千年名镇。它们是闵行的 “根”,承载着老上海的市井烟火与岁月故事,今天就带你一一解锁。
七宝古镇:“千年七宝,百年上海” 的活化石
七宝古镇的名气,藏在 “千年七宝” 四个字里。北宋年间,因镇内有七宝寺、七宝教寺等 “七宝” 遗存,得名 “七宝”,明清时已是沪上重要商镇,商船从蒲汇塘往来,热闹非凡。
走在七宝老街,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侧的明清建筑鳞次栉比,木窗上的雕花虽有些斑驳,却仍透着精致。老字号 “七宝方糕” 的香甜飘满街巷,咬一口软糯清甜,是老闵行的味道。
镇里的七宝教寺不能错过。这座始建于五代的古寺,红墙黛瓦映着绿树,寺内的大雄宝殿庄严肃穆。清晨时分,钟声悠扬,穿过老街的烟火气,让人瞬间静下心来。
蒲汇塘上的七宝桥,是古镇的标志。石桥历经数百年风雨,桥洞倒映在水里,像一轮满月。傍晚时分,夕阳洒在桥上,常有老人坐在桥边摇着蒲扇,讲着古镇的老故事。
如今的七宝,既有老街的古韵,又有新镇的活力。逛完老街,去七宝万科广场吃顿大餐,古今碰撞的惬意,只有来过才懂。
莘庄古镇:从 “农耕名镇” 到 “交通枢纽” 的蜕变
莘庄古镇的历史,比很多人想象中更久。早在南宋,这里就因 “莘” 姓聚居成村,元代设镇,因地处闵行腹地,农耕发达,明清时是沪西重要的粮食集散地,有 “莘庄熟,闵行足” 的说法。
老莘庄人记得,过去镇上的莘庄老街,满是粮行、茶馆。清晨,粮商们推着独轮车穿梭,茶馆里满是谈生意的吆喝声,烟火气能飘出好几条街。
如今的莘庄,虽成了上海重要的交通枢纽,但古镇的痕迹仍在。莘庄公园内,百年古梅每到寒冬绽放,吸引不少人来寻香;老街旁的老茶馆,仍有老人捧着搪瓷杯,喝着热茶聊家常。
从农耕名镇到地铁 1 号线、5 号线的换乘枢纽,莘庄变的是模样,不变的是老闵行的烟火温情。
颛桥古镇:“桥名镇,戏传情” 的文化印记
颛桥古镇的名字,因一座桥而来。元代时,镇上建了一座 “颛桥”,横跨六磊塘,方便两岸百姓往来,镇名也随之叫 “颛桥”。明清时,颛桥因水陆交通便利,成了商贸小集,热闹一时。
颛桥的 “戏”,是老闵行的文化符号。早在清代,镇上就有皮影戏、沪剧班子,每逢节庆,戏台前挤满观众,孩子们骑在大人肩头,看得目不转睛。如今,镇上的文化中心还常办沪剧演出,吸引老戏迷前来。
颛桥公园旁的老街上,仍有不少老店铺。修鞋的老师傅、卖针头线脑的杂货店,虽不起眼,却藏着古镇的慢时光。午后时分,阳光洒在老街的木门上,光影斑驳,格外治愈。
颛桥的 “颛桥桶蒸糕” 是地道小吃。外皮酥脆,内馅是豆沙或芝麻,咬一口满是香甜。过去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买桶饼,如今成了游子思念的家乡味。
一座颛桥,一段戏文,一口桶蒸糕,构成了颛桥古镇的独特记忆,也藏着老闵行的文化根脉。
马桥古镇:“上海之源” 的千年文明密码
马桥古镇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是 “上海之源”。这里的马桥遗址,出土了距今 3000 多年的良渚文化、马桥文化遗存,证明早在商代,这里就有人类定居,是上海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走在马桥古镇,能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感。马桥遗址公园里,复原的远古村落、出土文物展示,让人仿佛穿越到三千年前,看先民们耕作、制陶的生活场景。
镇上的马桥老街,虽不长,却满是故事。老宅子的墙上,还留着过去的标语;街角的老井,井口的青石板被绳子磨出深深的凹槽,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马桥的 “马桥豆腐干” 是出了名的美味。用传统工艺制作,口感紧实,咸香适中,无论是凉拌还是炒菜,都格外下饭。在镇上的老作坊,还能看到师傅们手工制作豆腐干的过程。
这四座名镇,是闵行的 “活历史”。它们不像外滩、陆家嘴那样耀眼,却藏着最真实的老上海生活 —— 七宝的香甜、莘庄的温情、颛桥的戏韵、马桥的厚重,每一处都值得细细品味。
你去过闵行这四大名镇吗?哪个镇的故事最让你难忘?是七宝的古寺,还是马桥的遗址?评论区聊聊你的古镇记忆,说不定能找到同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