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不管哪个行业开会,不提两句AI都像没跟上趟儿。但真往深了问,“AI到底帮公司赚了多少钱”“降了多少成本”,多数人要么含糊其辞,要么说“试点挺成功,就是推不开”。
说白了,好多企业搞AI,其实就是给老业务加个智能工具,看着是“+AI”了,底子还是老一套——这热热闹闹的背后,其实是没摸到“AI+”的门。
95%的AI项目扔钱?问题出在“+AI”的执念上
麻省理工去年有个报告挺扎心:2025年搞GenAI项目的公司里,95%没拿到一分回报,就5%能真把AI揉进工作流程里。为啥差这么多?
![]()
不是技术不行,是咱们总盯着“技术本身”,忘了“用在哪”。比如有的公司把“打赢百模大战”当目标,却没想过这模型能解决啥业务问题;有的试点成功了,却没法复制到其他部门,成功全靠碰运气;还有的决策靠直觉,连个统一的衡量标准都没有——说白了,就是把AI当“外挂”,没当成“发动机”。
![]()
上海交大刘少轩教授说得挺透:应用AI不是简单加工具,是场从“+AI”到“AI+”的接力赛。你连AI能带来啥具体价值都算不清,那试点再热闹,也跨不过“从试水到规模化”的坎儿。
要搞“AI+”,得先学会“AI原生”
真正的“AI+”,不是给自行车装发动机,是直接按发动机的逻辑造新车——从架构到流程,都围着AI转。这听起来玄,其实有公司已经做到了。
比如中国太保,没只把 AI 用在算账上,而是把医疗、气象、物联网的数据揉到一起,嵌进 “大康养” 和保险服务里,还搞出了 “数字员工”,把整个运营模式都重搭了一遍;蚂蚁的 AI 健康管家更直接,不盯着单个场景,直接连起医疗生态的各方资源,自己就像个能感知、会决策的智能体,跨业务协同都不用人催。
![]()
这就是“AI原生”的厉害:它让AI从外围走到核心,从改一个环节,变成改整个企业的运转逻辑——生产、供应链、客服全串起来,新的价值点自然就冒出来了。
AIM²这个“罗盘”,能帮你踩准步
想从“+AI”转“AI+”,不是瞎试,得有章法。上海交大联合太保、蚂蚁这些企业搞的AIM²模型,就是个实用的“罗盘”——“五级六维”,把路给你画得明明白白。
“五级”是从L1到L5的阶梯:从AI当工具,到最后“企业即智能体”;“六维”更实在,从战略、组织到数据、商业,把你要补的能力都列出来。它不是让你搞虚的,是帮你筛选高价值场景,少走弯路。
![]()
- 比如上海银行,没上来就搞颠覆,先抓金融的核心—— 风险管理,用 AI 优化贷款审批;美年大健康靠 AI 升级体检系统,从 “一次性体检” 转到 “全生命周期管理”;零跑汽车更务实,只盯着智能驾驶和座舱,不贪多,先把这俩场景的价值做透。
这些例子都说明:“AI+”不是赶时髦,是踏踏实实地把AI嵌进业务的每一步——不用自建所有东西,跟生态合作也行;不用一下子颠覆,从核心流程优化也行,关键是找对路。
最后说句实在的,AI热了这么久,现在该从“跟风”转“务实”了。别再把AI当“面子工程”,也别指望靠一个工具就翻盘。照着AIM²把战略、数据、业务捋顺了,让AI从“外挂”变成“发动机”,这才是能穿越周期的真本事。毕竟热钱退了之后,能把AI用出实在价值的,才是真赢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