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投资收益的“偶得性”褪去,当千万罚单的“阵痛”消化,华夏银行能否用持续稳定的业绩增长,证明“改革不是数字游戏”?
8725万元!2025年银行业最大罚单落地,华夏银行成“主角”。9月5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一纸公告揭开了这家老牌股份制银行合规困境的冰山一角——这是华夏银行今年收到的第21张罚单,前20张累计罚金已达1600万元,加上此次天价罚单,合计“蒸发”近亿元。
更耐人寻味的是,罚单公布同日,华夏银行三位高管集体增持股票,释放出“信心信号”。这场“冰火两重天”的戏剧背后,是新任董事长杨书剑履新百日后的改革初探,也是市场对这家“问题银行”能否真正走出泥潭的深度拷问。
罚单背后的合规裂痕
从机构到个人的责任博弈
此次8725万元罚单源于2023年监管现场检查的“秋后算账”。据披露,华夏银行在贷款、票据、同业等核心业务中存在管理不审慎问题,监管数据报送亦存在严重不合规现象。
这些陈年旧账的集中暴露,恰恰映射出该行内控体系的深层漏洞——从温州分行信贷资金挪用、借名贷款乱象,到石家庄分行“向风险客户新增贷款掩盖不良”“违规调整五级分类”的荒诞操作,再到太原、廊坊支行贷后管理缺位的普遍问题,多地分支机构的合规失控已形成系统性风险。
值得玩味的是,与机构巨额罚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6名责任人员的“微幅”处罚:4名中高层管理人员(含分行行长、总行部门负责人)仅被警告并合计罚款20万元。这种“机构重罚、个人轻责”的处罚结构,引发市场对“罚单成本最终由谁承担”的热议。当机构利益与个人问责失衡时,合规整改往往沦为“纸面文章”。
更令市场侧目的是,罚单落地当日,华夏银行三位高管同步启动增持计划:副行长唐一鸣、首席合规官杨宏、首席风险官刘小莉分别买入1万股、5000股、2万股。这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早有预告的“集体行动”——今年4月,华夏银行曾公告董监高及业务骨干拟增持不低于3000万元,但此后的四个月间增持动作迟迟未动。
直至8月底中期业绩发布后,高管们才开始“小步快跑”式增持。尽管增持总额与该行千亿市值相比堪称“蚊子腿”,但时点选择的微妙性仍引发联想:这是否是对监管处罚的“危机公关”?或是管理层对改革决心的“无声宣誓”?
业绩“翻身仗”
数字游戏还是真实蜕变?
在罚单与增持的喧嚣之外,华夏银行二季度业绩的“暴涨”更引发热议。财报显示,该行二季度营收273.3亿元,环比暴增50.2%;归母净利润64.1亿元,环比增长26.5%。单季同比看,营收亦实现4.15%的增幅,扭转了一季度营收、净利润同比分别暴跌17.73%、14.04%的颓势——这几乎是其近20年来最差的单季成绩。
新帅杨书剑的改革被部分媒体誉为“百日亮丽答卷”。自今年2月底履新以来,他力推“刀刃向内”的改革,发起“走出舒适区,开辟新征程”的全行思想大讨论,频繁深入一线调研,并主导出台了高管增持计划。二季度业绩的“逆袭”,似乎印证了改革初见成效。但市场的质疑声同样尖锐:这究竟是改革红利的真实释放,还是“低基数效应”下的数字幻觉?
细究业绩暴增的根源,非利息收入的“狂飙”成为关键推手。一季度该行非利息净收入仅26.5亿元,二季度则猛增至123亿元,环比涨幅高达364%。其中,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贡献最大:二季度单季投资收益达63.3亿元,占上半年总额的73%;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则从一季度的-24.7亿元修复至-1.86亿元。这两项均属于“偶得性”资产收益——前者是处置资产实现的收益,后者是持有资产因市场波动产生的账面损益。这种依赖市场波动的收益模式,其可持续性天然存疑。
横向对比更显隐忧。在9家A股上市股份行中,华夏银行2025年上半年投资收益占营收比重达18.96%,仅次于浙商银行的19.59%,远高于民生银行的12.76%。更值得警惕的是,该指标已连续四年快速攀升:从2021年的4.24%飙升至2024年的16%,而国有大行通常将这一比例控制在10%以内。过度依赖投资收益的“虚胖”业绩,能否经得起市场周期的考验?
资产质量的顽疾同样不容忽视。截至2025年6月末,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率仍高达1.60%,在9家股份行中垫底。近期多地分行的罚单暴露的内控短板——如信贷资金挪用、贷后管理缺位、违规调整五级分类等——更凸显风控体系亟待重构。而上半年员工总数从3.83万降至3.68万,折射出“刀刃向内”改革在人事层面的剧烈震荡。
华夏银行的“至暗时刻”虽已过去,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新帅杨书剑的“百日改革”能否从“数字游戏”进化为“真实蜕变”,取决于他能否在业绩增长与合规经营之间找到动态平衡——既避免“重蹈覆辙”的合规危机,又实现可持续的业绩增长。市场需要的是“刮骨疗毒”的勇气,而非“粉饰太平”的技巧。
眼下的华夏银行,需要的不仅是“暴风骤雨”式的改革,更是“细水长流”的治理——在每一次贷款审批中坚守合规底线,在每一笔投资决策中权衡风险收益,在每一次人事调整中注入改革动能。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问题银行”到“标杆银行”的华丽转身,让投资者、监管者乃至全行业看到“刀刃向内”后的新生。而这一切,需要时间,更需要决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