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二秋分将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昼夜平分的特殊节点,此时天地阴阳转换,气候由热转凉,养生需顺应自然规律。民间素有“秋分不养,一年白忙”之说,此时节既要防秋燥伤肺,又要为寒冬积蓄能量。结合传统智慧与现代健康理念,无论多忙都建议遵循“1要躲,3要吃,2注意”的原则,方能安稳度过季节交替。
**一、秋分需“躲”的禁忌:避风寒护阳气**
秋分后“一场秋雨一场寒”,此时最需躲避的是**晨间与夜间的寒风**。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寒邪易从口鼻、毛孔侵入,诱发感冒、咳嗽甚至关节疼痛。尤其清晨5-7点(肺经当令时段)及晚间9点后,应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若必须外出,建议佩戴丝巾护住大椎穴(后颈凸起处),穿高领衣物防风邪。此外,**忌贪凉洗冷水澡**,水温应保持在38℃左右,以免阳气外泄。
**二、秋分必吃的三类时令宝物**
1. **润燥第一果:秋梨**
《本草纲目》记载梨能“润肺凉心,消痰降火”。秋分时节的梨汁水丰盈,可生津润燥。推荐“川贝炖梨”:将梨顶部切开去核,填入3克川贝粉和冰糖,蒸煮20分钟,每日一盅缓解干咳。但脾胃虚寒者宜煮食,避免生冷伤胃。
2. **补脾冠军:南瓜**
“秋吃南瓜胜补药”,其富含β-胡萝卜素和果胶,能修复夏季受损的胃肠黏膜。广西百色老农有“秋分南瓜焖饭”的习俗:取老南瓜切块与大米同焖,加少许枸杞,甘甜软糯,既补中益气又促进肠道蠕动。
3. **养肺黄金:银耳**
银耳素有“菌中之冠”美誉,其多糖成分可增强免疫力。云南民间常以“银耳百合羹”应对秋燥:银耳泡发后撕小朵,与鲜百合、莲子慢炖2小时,起锅前加冰糖,滋阴润肺效果显著。现代研究证实,银耳中的胶质还能延缓皮肤干燥。
**三、两大注意事项:防病于未然**
1. **睡眠调整:早卧早起**
秋分后昼短夜长,应遵循“与鸡俱兴”的作息,最晚22:30入睡,6:30左右起床。此时人体褪黑素分泌增加,早睡可助阳气收敛,早起则顺应阳气升发。有失眠困扰者可尝试“涌泉穴贴姜片”:睡前将生姜切片贴于脚心,用袜子固定,温经散寒助眠。
2. **运动原则:缓而不断**
剧烈运动易耗津液,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等柔缓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发现,秋分时节每日练习“两手托天理三焦”动作(八段锦第一式)3组,每次5分钟,能显著改善肺活量。运动后及时饮用“五汁饮”(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混合),补充流失的体液。
**四、秋分特殊人群调理指南**
- **儿童**:易发过敏性鼻炎,可用“辛夷花煮蛋”(辛夷花10克与鸡蛋同煮,吃蛋喝汤)预防。
- **女性**:手脚冰凉者宜喝“桂圆红枣茶”(桂圆5颗、红枣3颗、生姜2片煮水),每周3次改善循环。
- **老人**:关节疼痛可尝试“花椒热敷包”:花椒与粗盐炒热后装入布袋,敷于疼痛处15分钟。
秋分养生重在“平衡”二字,正如《黄帝内经》所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此时节适当艾灸关元穴(脐下3寸)、足三里(膝盖下3寸),能调和气血。记住“薄衣御寒”原则,衣物逐件添加,让身体逐步适应寒冷。若出现持续干咳、皮肤瘙痒等秋燥症状,可咨询中医师辨证施治。顺应天时,方能在丰收季节收获健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