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说起挣钱,咱村里不少人总觉得“不出去打工没活路”——背井离乡去工地、进工厂,累得腰杆直不起来,家里老人孩子还顾不上。其实啊,这些年农村变化大,守着咱的土地、手艺,照样能找出致富的新路子,今天就跟大伙儿唠唠这5条实在的道儿。
第一条,种点“稀罕”的,特色种植比种粮食赚得多。别再盯着玉米小麦死磕了,现在城里人就爱新鲜的、健康的。俺隔壁村的老杨,前两年把两亩地改成种羊肚菌,一开始也怕赔,跟着技术员学了大半年,头一茬就卖了三万多。还有山下的小李,种软籽石榴,果子刚熟就被收购商找上门,一亩地纯利润顶过去种三年粮食。关键是选对品种,比如咱当地气候适合的果树、有机蔬菜,再找好销路,根本不愁卖。
第二条,搞个家庭农场,种养结合“多条腿走路”。不是说非得搞多大规模,哪怕几亩地,种果树、养土鸡、挖个小鱼塘,凑成个小农场,就能吸引人。村东头的老张,把自家五亩地弄成“果园+散养土鸡”,春天让人来摘草莓,夏天摘桃子,土鸡和土鸡蛋论个卖,比批量养殖的贵一半还抢着要。去年他还搭了个小凉棚,卖自家种的黄瓜、西红柿,城里来的游客随手就买,一年下来比出去打工挣得还多,还能天天回家给老伴儿做饭。
第三条,把土特产搬上网,农村电商能卖遍全国。别觉得“咱农民不会玩电脑”,现在手机直播、开网店简单得很。俺表姐李姐,以前家里腌的萝卜干、晒的红薯干,顶多在镇上集市卖俩钱。后来跟着村里的电商培训课学了俩月,在网上开了个小店,还天天对着手机直播,跟网友说“这是俺家自己腌的,没放添加剂”,现在光萝卜干一个月就能卖上千斤,连隔壁县的人都找她订货。咱家里的手工粉条、土蜂蜜、晒干的野菜,都是城里稀罕的宝贝,上网一卖,销路立马就宽了。
第四条,跟着乡村旅游“沾光”,搞点配套服务。要是咱村挨着景区,或者有山有水风景好,就别浪费这资源。村南的王婶,把自家老房子改成了农家乐,就做咱农村的家常饭——蒸野菜、炖土鸡、贴玉米饼,来玩的游客都说“吃着比城里饭店香”,一到周末就满座。还有村口的老刘,摆了个小摊卖自己编的竹筐、草编的坐垫,游客觉得新鲜,十块二十块地买,一天也能挣百八十块。不用投入太多,守着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第五条,凭手艺当“农技师傅”,帮人干活也能挣服务费。咱农民里不少人是“老把式”,懂种地、会嫁接、能修农机,这些都是本事。邻村的老周,种大棚蔬菜十几年,经验特别足,周边村的农户建大棚、选种子都找他请教,他干脆搞起了农技服务,帮人规划大棚、指导施肥,按亩收费,一天能赚两百多。还有村里的小郑,会修拖拉机、收割机,农忙的时候挨家挨户帮忙修机器,比自己种地轻松,收入还稳当——咱的老经验,现在成了“香饽饽”。
其实说到底,咱农民致富不一定非得“往外跑”。土地是咱的根,手艺是咱的本,只要别守着老想法不变,多看看别人怎么干,选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踏踏实实干下去,守着家就能把日子过红火。打工不是唯一的出路,咱农村的好机会,多着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