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块劳务费,是农民工跨省追讨的生计希望;20万元尾款,关系着企业运转的急难——入额一年,栖霞区人民法院迈皋桥人民法庭马嘉翊法官审理的案件,从家长里短的琐碎纠纷到牵动生计的商事争议,每一起都连着老百姓的“心头事”。她常说:“法官判案,不能高高在上坐堂问案,而要善于俯身倾听。”
01
要“断案”,更要“解结”
我处理的案子就像日常生活的缩影,老百姓要的,是一个能讲理的地方、一个能解忧的依靠。
在一起劳务纠纷中,一位从山东赶来南京的农民工哽咽着说:“三万块拖了好几年,每次讨薪都落空,再拿不到,我真撑不住了。” 而被告也坦言,不是不想给,是真的周转困难。
看着双方你一言我一语、各不相让的架势,我下定决心:不仅要解开案件的“法结”,更要解开当事人之间的“心结”,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后来经过三次背对背沟通,双方达成协议:原告体谅了被告的难处,同意被告分期还款。在这个案件中,司法不再是机械的逻辑,而是有温度的相处。
很多时候,当事人“争的是一口气”,而我们,要解的是这个“结”。
02
让公平正义跑得更快
我始终相信:正义不能迟到。每快一天结案,当事人就能早一天安心。
白天开庭、晚上写判决,成为日常。提高审判效率的前提,是保证案件质量。因此,我不断向有经验的法官请教,研学新类型案件、优化庭审模式,推行“要素式审判”,聚焦核心争议。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简单案件尽量7日内审结。
高效运转的背后,也离不开团队协作。分工明确、激发潜能,才能让审判流程像齿轮一样精准咬合。2025年第二季度,我们团队结案220件。
这一切只为一个目标:让公平正义,再快一点。
03
一声“谢谢”,比奖杯更重
一年之中,法槌起落近千次。最触动我的,不仅是胜诉方的笑容,更是那句朴实的“谢谢法官”。
在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甲设备公司与乙制造公司就一条价值50万元的生产线设备发生争议。乙公司收货后,以设备运行精度未达到标准为由拒绝支付20万元尾款;甲公司则主张设备符合合同约定。双方协商数月未果,遂诉至法院。
受理案件后,我与法官助理详细审查了合同中有关设备验收标准的条款,并先后三次赴乙公司生产现场实地查验设备运行状况。掌握了第一手的情况后,我们积极开展调解工作:一方面向乙公司释明无正当理由拒付尾款可能承担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引导甲公司在合同义务之外提供3个月免费售后维护服务,以化解乙公司对设备后续使用的顾虑。
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乙公司于十日内付清剩余货款,甲公司同步提供附加售后保障。该纠纷圆满解决后,原告专程到法院送来锦旗,连声说道:“马法官,谢谢你们,真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那一刻我更加确信:法官的价值,不在威严,而在真诚;不在豪言,而在日常。
如今,法徽在胸前,早已添上掌心的温度。未来的路或许更难,但我将继续脚踏实地、俯身办案 ——让每一个判决散发正义之光,让每一次落槌都回响人心之所向。
人物简介
马嘉翊,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法院迈皋桥人民法庭员额法官,曾获评“优秀公务员”“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先进个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