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靠山吃山,山塌了又该怎样”,Chatree是家族第三代咖啡农,守着五十年的老手艺了,每颗豆子都亲手种、亲手烘,可如今,这门手艺正慢慢扛不住气候和市场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不只是泰国咖啡到了如此地步,接下来全球咖啡产业都会面临威胁!
先说说Chatree的难:天不好,咖啡越种越少
Chatree的咖啡馆在Khun Chang Kian村,这里是泰国最早种咖啡的地方之一。
以前,他闭着眼都能说出哪棵树的豆子会有股淡淡的果香,可现在不行了——雨水变得没个准头,有时候连着旱好几天,有时候又突然下暴雨,咖啡树的形状都跟着变了。
他最担心的是咖啡果的味道和产量。
2023年泰国咖啡总产量才15651吨,还不到2001年86000吨的零头,其中大部分是阿拉比卡咖啡,也就是精品咖啡常用的品种。
产量少了,收入自然跟着降,村里不少人都转路玉米、榴莲了,毕竟这些作物没那么“挑”天气。
Chatree没放弃,但他也不知道,手里的手艺还能传多久。
再看城里的热:咖啡卖得火,价格还不低
和山里的冷清不一样,泰国城里的咖啡市场火得很。
现在泰国人一年人均要喝340杯咖啡,整个市场规模有650亿泰铢,差不多137亿元人民币。
尤其是精品咖啡,虽然只占总产量的10%,也就5000吨左右,却能占到总价值的20%。
清迈有不少新式咖啡馆,比如Akha Ama,老板Lee不只是卖咖啡,还会跟客人讲豆子的来历——哪片山种的、是谁种的,让消费者知道每杯咖啡背后的故事。
还有Nana咖啡馆,直接把咖啡定位成“奢侈品”,一杯能卖到400到600泰铢,差不多84到126元人民币。
老板Wasin说,就是想让大家知道,现在咖啡不好种,这个价格里藏着农户的辛苦。
中间的坎:手艺怎么传,农户怎么活?
一边是山里的手艺快没人继承,一边是城里的需求越来越大,中间的坎其实不好跨。
像Chatree这样的农户,懂手艺、懂种植,可没什么营销能力,也买不起先进设备;大公司虽然能把咖啡卖得好,却更看重产量,不太管传统手艺。
好在有人在想办法,比如Lee的Akha Ama,就专门对接山里的农户,把他们的手工豆子拿到城里卖,还教农户怎么保护土壤、提高品质。
Lee说,这样既能让消费者喝到好咖啡,也能让农户多赚点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可这样的案例还是太少,大部分农户还是在自己扛着气候和市场的压力。
天气变化极大影响到咖啡的产量
结语
Chatree的故事,其实是泰国咖啡产业的一个缩影,更是全球咖啡产业的缩影——传统手艺想活下去,既需要扛住老天爷的考验,也需要接住市场的机会。
希望有一天,山里的咖啡树能再结出饱满的果子,Chatree的手艺能接着传下去,大家喝到的每一杯泰国咖啡,都能尝出背后的坚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