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江宁区的明城大道桥,最近有不少鸟类一头撞向上面的透明隔音墙,最后当场殒命。有路人在一周内至少看见五只鸟撞到隔音墙,这些撞墙的鸟倒在地上,翅膀微微抽搐,生命戛然而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鸟看不见透明的玻璃墙?又能做点啥呢?
![]()
类似的事件最早被广泛关注是在2021年,在南京眼步行桥开始频繁出现鸟类撞击玻璃幕墙的报告。这座横跨秦淮新河的现代化景观桥,通体采用大面积透明玻璃围栏,造型酷炫、视野开阔,成了市民打卡圣地。
可谁也没想到,这份“通透美”却成了鸟类的“死亡陷阱”。南京市观鸟协会连续几年跟踪记录发现,春秋迁徙季,每天平均有5到8只鸟因撞击死亡,高峰期一天超过20只。
![]()
受害最多的包括白头鹎、灰喜鹊、红胁蓝尾鸲等本地常见林鸟,还有不少途经的候鸟如柳莺、鹟类。这些鸟大多体型小、飞行速度快,在空中穿梭时根本察觉不到那层看不见的“墙”。
以前科学家用高速摄像机拍下的画面显示,很多鸟在撞击前毫无减速迹象,仿佛前方是一片畅通无阻的天空。它们不是不想活,是真没看见幕墙。
![]()
问题出在哪?根源就在“透明”和“反光”这俩字上。鸟类的眼睛结构和人类不同,它们对紫外线敏感,但对垂直平面的识别能力弱。
当玻璃既透明又能反射天空或绿植时,鸟就会产生双重误判,要么以为那里是空的通道可以飞过去,要么被倒映的树林吸引,以为找到了栖息地。
![]()
美国每年因此死亡的鸟类估计在3.6亿到10亿只之间,加拿大也有上千万只。我国虽缺乏全国性统计数据,但随着城市高楼和玻璃建筑激增,类似案例越来越多。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上海滨江步道、广州大学城都曾报告过严重鸟撞事件。
而南京这座步行桥恰好处在鸟类穿越城区的重要廊道,加上桥体东西走向,清晨和傍晚阳光直射玻璃,形成强烈反光,进一步加剧了误导效果。
![]()
那咱人类能做点啥呢?这就要说下贴波点纸的作用了,早在2009年,美国史密森尼候鸟研究中心就做过系统实验,测试不同图案对防鸟撞的效果。结果发现,只要在玻璃上每隔5厘米横向、10厘米纵向布置不透明标记,就能显著降低撞击率。
这个标准后来被称为“5x10法则”,已被多国采纳为建筑设计规范。波点贴纸正是基于这一原理设计的。
![]()
实验后表明试点段鸟撞事件下降超过70%,后续还尝试过竖条纹、鹰隼图案、UV反射涂层等多种方案,但综合成本、耐久性和美观度,波点仍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贴纸必须贴在玻璃外侧才有效,因为只有外部标识才能被飞来的鸟提前识别。有些人担心影响景观,其实从远处看,规则排列的小圆点几乎不破坏整体视觉,反而增添了一丝艺术感。
![]()
除了贴纸,还有不少行之有效的办法正在推广,比如使用磨砂玻璃、彩釉玻璃或内置遮帘的设计,从源头减少透明度。
在建筑外立面设置遮阳格栅或垂直绿化,既能降温节能又能打断反光;夜间合理控制灯光,避免形成“光污染”干扰鸟类导航。
在北美和欧洲,已有多个城市出台法规要求新建公共建筑必须采取防鸟撞措施。多伦多早在2007年就颁布《鸟类安全建筑指南》,德国柏林的部分政府大楼则常年挂着细密网帘。
![]()
2023年,深圳市发布全国首个《城市建筑鸟类友好设计导则》,明确提出玻璃幕墙应设置可见标识。
许多城市也在积极行动,市城管局牵头组织专家论证,在重点生态区域周边的桥梁、公园设施逐步加装防护装置,并计划将此类设计纳入未来市政工程评审标准。
更重要的是公众意识的提升,每当有人主动反映鸟撞情况,志愿者就会第一时间前往处理尸体并上报数据,这种民间参与让保护工作有了温度。
![]()
鸟撞玻璃不是自然淘汰,而是人类建设活动与野生动物生存空间冲突的具体体现。我们造桥修楼是为了生活更方便,但也不能忘了这片土地原本属于谁。那些扑向玻璃的小鸟,或许正赶着去筑巢、觅食、南迁过冬,它们的生命不该终结于一块冷冰冰的玻璃。
改变并不难,一张小小的贴纸、一次设计上的微调,就能挽救无数生灵。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明程度的试金石,您说是这个理儿不?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