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冰雹雷暴齐现,冷空气与热浪硬碰硬
9月17日午后,上海西北部突然间天色暗沉,伴随着冷空气的侵入,一场猛烈的雷暴迅速酝酿而成,并且很快横扫至整个主城区。强风夹带着电闪雷鸣,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短时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与此同时,江苏多地也报告了大颗冰雹砸落的现象,不少地方伴随着雷暴大风,气氛一度紧张。中央气象台当日上午已经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和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提醒各地做好应对准备。
从具体的预报来看,当日四川盆地中东部和南部、贵州西北部、云南北部、重庆西部和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河南西南部等区域都有大到暴雨的落区。其中四川盆地东北部、重庆西部的部分地区降水更为猛烈,甚至达到大暴雨级别,累计雨量可达100至240毫米。除了强降雨,部分地区还出现了短时强降水,小时雨强在20至50毫米之间,局地超过70毫米。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陕西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上海、湖北东部、湖南北部、浙江北部、四川东北部以及重庆西部等地,还出现了雷暴大风和冰雹天气。可以说,这一轮冷空气与高温的剧烈对撞,让整个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都陷入了复杂多变的天气格局。
二、对流层顶能量释放,南方极端高温是主因
为何在初秋时节还会出现如此剧烈的对流天气?核心原因在于冷暖空气在南方上空的激烈对撞。近期长江以南持续被副热带高压牢牢掌控,气温普遍处在高位,湖南、江西、浙江等地多次刷新9月气温纪录,部分城市甚至冲到39至40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旦北方冷空气南下,两股空气差异巨大,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爆发猛烈的对流。
气象观测数据显示,这一轮强对流的云顶高度确实冲上了对流层顶,意味着垂直能量抬升极为剧烈。但这并不代表冷空气实力有多强,而是因为南方极端高温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冷暖气团的硬碰硬把潜在的不稳定条件瞬间点燃。随着能量在强对流过程中快速释放,气流紊乱、降水猛烈、冰雹频发,这些现象都集中出现了。
不过,冷暖碰撞的剧烈程度也注定了对流的持续性不会太长。根据监测,18日起随着能量释放,强对流的强度逐渐减弱,长三角的高温势头也有所削弱。部分地区仍然存在阵雨或雷雨,但范围和强度相比17日明显收敛。这一变化再次印证了副热带高压在秋季的“韧性”,虽然冷空气能够带来降温和对流,但要彻底压制副高并不容易。
三、大风预警不断,但副高依旧占上风
除了陆地上的雷暴和冰雹,海域上的风力也不容忽视。受冷空气和热带系统的共同影响,未来两天,渤海、黄海以及南海东北部海域普遍有大风。具体来看,9月17日,渤海、渤海海峡以及黄海大部海域将出现7至8级大风,阵风可达9级,其中黄海中西部部分海域更可能出现9级大风,阵风达到10至11级。这对于海上作业和航运都会带来不小的挑战。
不过,尽管冷空气气势汹汹,从整体格局来看,它依然无法彻底撼动副热带高压的主导地位。副高盘踞在南方长江流域一带多年经验丰富,往往需要更大范围、更强势的冷空气频繁补充才能真正改变形势。眼下这股冷空气只能说是让部分地区降温显著、体感舒适,尤其清晨时段略带凉意,但总体还远达不到让人觉得冷的程度。
换句话说,目前的冷空气更像是一次“阶段性缓解”,在南方持续高温的背景下,人们终于能稍微喘口气,但离真正的秋凉还需要时间。未来几天,副高仍可能卷土重来,气温重新抬升并非不可能。因此,公众在感受到凉爽的同时,也要有心理准备:这股冷空气并非终结者,而只是为酷热天气按下了一个短暂的暂停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