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朋友半夜突然收到银行短信,显示境外消费了2万块。他吓得直接从床上弹起来——卡明明在钱包里躺着,钱怎么就飞了?报警后才知道,原来是上周在街边扫码领玩偶时,手机被植入了木马程序。这种事儿可不是个例,去年光公安机关侦破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就超过3.6万起,相当于每分钟都有7个人的隐私数据在"裸奔"。
当网警在追凶时 我们的数据早被转手八百回。
看到警方通报破获大型数据黑产案时,很多人会觉得"这下安全了"。但真相是,从你注册某个APP那刻起,信息可能已经通过数据贩子的暗网"菜市场"流转:5毛钱能买条身份证信息,2块钱打包网购记录,10块钱能搞到全套银行流水。就像菜市场甩卖临期食品,你的生活轨迹正在被明码标价。
密码123456?这和把钥匙插在门上没区别
最近某社交平台泄露的21亿条数据里,最常用密码榜简直让人血压飙升:“123456”“password”、"111111"这种排列组合,就像用报纸糊防盗板。建议把密码当成牙刷——每3个月必须换,别和他人共用。现在手机都能用指纹/人脸识别,开启双重认证相当于给防盗门再加把智能锁。
免费Wi-Fi的代价 可能比奶茶贵百倍
商场里那些不用密码的Wi-Fi,本质上和陌生人递来的奶茶没区别——你永远不知道里面加了什么"料"。去年有团伙在咖啡店架设伪基站,半小时就能截获200多部手机的支付密码。要上网办理银行卡吗?先给自己套个"隐身衣",靠谱的VPN相当于给数据传输加了防弹车厢。
朋友圈晒娃大赛 可能是人贩子的选货会
宝妈们发"宝宝今天在XX幼儿园表演"的九宫格时,可能没想到这些信息会出现在拐卖团伙的"选品库"里。某地打掉的犯罪团伙电脑里,专门按小区/学校给儿童信息建文件夹。记住:发朋友圈前问问自己,愿不愿意把这些内容贴在小区公告栏?
手机杀毒软件不是累赘 是数字疫苗
很多人觉得装安全软件像给超跑装限速器,直到中招才明白这是给手机打疫苗。最近爆火的"相册病毒"会伪装成美女图片,点开瞬间就复制你所有通讯录。定期全盘扫描就像体检,能提前发现潜伏的"数字癌细胞"。
每月查次信用报告等于给财务装监控
建议设置个日历提醒,像大姨妈周期那样定期查信用报告。去年有姑娘发现名下突然多了6张信用卡,原来是前公司用她信息办了企业贷。央行征信中心官网每年提供2次免费查询,发现异常记录要像处理食物中毒一样立即报警。
现在打开你手机的应用权限管理,是不是有几十个APP在申请通讯录权限?那些从不用的健身软件为什么要相机权限?关闭这些不必要的授权,就像把家里多余的钥匙孔都焊死。记住:在数据时代,你的每次"允许"都是在隐私长城上拆砖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