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深交所上市委公告,苏州市新广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广益”)创业板IPO将于9月19日上会。
据了解,公司于2023年6月29日获得受理。从正式获受理到上会,新广益在长达2年零2个月的审核阶段更新发布了8版招股书,期间经历了三轮审核问询以及三次财务资料过有效期,可谓一场漫长而坎坷的资本市场长跑。
本次IPO新广益发行计划募集资金6.38亿元用于功能性材料项目的建设,该项目主要生产产品为百级净化光学功能胶膜、强耐受性特种膜(组件用)、强耐受性特种膜(制程用)、高端TPX抗溢胶特种膜、声学膜等产品。
股权高度集中 上市前夕实控人狂揽2.2亿分红
招股书显示,新广益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专注于高性能特种功能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有抗溢胶特种膜、强耐受性特种膜等特种功能材料。公司主要客户包括鹏鼎控股、维信电子、紫翔电子、景旺电子等柔性线路板生产厂商,以及好力威等新能源行业客户。
从股权架构来看,新广益的股权高度集中在实控人夏超华及其胞弟夏华超手中。招股书披露的履历显示,其二人一个出生于1979年,一个出生于1983年,分别担任公司董事长、董事,均为大专学历。夏超华18岁入伍,退伍后投身膜材料行业,2004年创办新广益前身,夏华超于2008年加入。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夏超华通过直接、间接以及与其胞弟夏华超签署相关一致行动协议的方式,合计控制新广益85.54%的表决权。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虽在公司运营决策上能保证高效,但也意味着公司决策易受实控人主导,一旦实控人决策失误,可能给公司带来重大风险,中小股东的权益也较难得到充分保障。
而在IPO前,新广益的一系列操作更是引发诸多争议。2021年11月,公司股东会做出了一项令人咋舌的决定,将未分配利润中的2.2亿元向股东进行分配。彼时,公司仅有夏超华、夏华超、聚心万泰三位股东,其中实控人夏超华分得500万元,其弟夏华超分得50万元,聚心万泰分得2.145 亿元,而聚心万泰的股东正是夏超华兄弟二人。这就意味着,这笔几乎等同于公司2020年至2022年三年净利润总和的分红,几乎全部落入了实控人兄弟的口袋。在上市前夕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突击分红,难免让人猜测实控人是否有借上市之机“套现”的嫌疑。掏空公司利润后,新广益转头计划向资本市场募资,最新版本计划募资6.38亿元,这一行为无疑会让投资者对其上市目的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此外,新广益在上市进程中还涉及对赌协议。2022年,新广益进入上市辅导期,同年引入比亚迪等10名投资者,并签署对赌协议,约定需在2024年完成IPO申报,或2025 年完成IPO上市。对赌协议的存在,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公司加快上市进程,但也给公司带来了巨大压力。若公司未能按约定完成上市,可能需要面临回购股份、支付高额补偿等后果,这无疑会对公司的资金状况和后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业绩增长依赖“以价换量” 可持续及成长性存疑
报告期内,新广益的业绩如坐“过山车”,营业收入先是从2020年的4亿元左右增长至2021年的5亿元左右,2022年同比下降8.23%至4.55亿元,陷入短期下滑;2023年则又回升至5.16亿元。进入2024年,公司营收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达6.57亿元。净利润方面,除了2020年0.89亿元和2024年1.16亿元,2021-2023年三年的净利润则是处于基本持平的低谷,维持在0.8亿元左右。
新广益的业绩变化引发了深交所的关注,有关业绩可持续及成长性的质疑贯穿了整个问询阶段。其中,深交所在第三轮问询中要求公司对2021年至2023年业绩未明显增长、2024年业绩增速较快的原因及合理性予以说明。新广益回复表示,2021年至2023年营业收入未明显增长是受行业需求波动影响,2022年,受高通胀等因素影响,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需求下降。但2023 年下半年开始,行业需求呈现复苏增长态势。2024年业绩增速较快的原因主要为在行业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客户对抗溢胶特种膜、强耐受性特种膜、声学膜、光学胶膜等老产品的采购需求大幅增长所致。
然而,进一步分析可知,其业绩的复苏却反映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核心产品虽收入规模回升,却暗藏着“量增价跌”的矛盾,这一现象不仅削弱了增长质量,更引发对其盈利稳定性的担忧。
从营收支柱抗溢胶特种膜的收入轨迹来看,其表现与整体营收的“先抑后扬”基本同步,但增长质量与驱动力存在明显短板。具体数据显示,2022年该产品平均销售单价为5.63元/平方米,对应销售收入30,564.98 万元;2023年单价同比下滑 4.8%至5.36元/平方米,销售收入也随之下降至27,652.01万元(降幅约9.53%),此时“价跌”与“量缩”叠加,成为拖累当年业绩修复的关键因素;2024年该产品销售收入大幅回升至33,482.25 万元(同比增长 21.09%),为整体营收突破6.57亿元提供核心支撑,但单价进一步同比下滑5.6%至5.06元/平方米——对比2022年,三年间单价累计降幅已达10.1%。数据清晰表明,2024年抗溢胶特种膜的收入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着销量扩张,价格端的持续下行已从短期波动转为长期趋势,反映出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不得不通过持续降价换取销量的被动处境。
另一核心产品强耐受性特种膜的价格颓势更为明显,且年度降幅逐步扩大。2022-2024 年,该产品平均销售价格从3.50元/平方米逐年下滑,2023年降至3.31元/平方米(同比降幅5.4%),2024年进一步降至3.06元/平方米(同比降幅 7.5%),三年累计降幅高达12.6%,无论是年度降幅还是累计降幅,均超过抗溢胶特种膜。
发行人主要产品的收入情况(来源:三轮问询函回复)
发行人主要产品的销售单价及其销量(来源:三轮问询函回复)
结合2025年上半年数据可进一步印证这一趋势——抗溢胶特种膜产品单价同比下降 2.45%,另一核心产品强耐受性特种膜单价降幅更高达6.35%。
两大核心产品已连续三年同步降价,且降幅逐步扩大,意味着新广益在核心业务领域的定价权持续弱化,既无法通过技术优势构建价格壁垒,也难以凭借产品差异化维持价格稳定,只能被动通过牺牲单位利润换取市场份额,导致收入增长的“含金量”大打折扣,业绩增长可持续性存疑。
新拓展的新能源材料业务同样面临类似困境,2025 年上半年,该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1.08%,但平均单价暴跌45.07%,如此悬殊的“价跌”与“量增”幅度,意味着其收入增长是建立在“大幅降价”的基础上,“以价换量”的特征比核心产品更为突出。
在IPO审核阶段,监管层重点关注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与成长性,“以价换量”的增长模式显然难以满足创业板对“创新型企业”的定位要求,如何摆脱对价格战的依赖、构建以产品溢价为核心的增长逻辑,成为新广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发团队学历短板 核心原料供应商信披滞后
相较于业绩与盈利的问题,新广益在研发实力与信息披露方面的瑕疵,更直接削弱其作为创业板拟上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合规可信度。
新广益在招股书中宣称“致力于打破欧美日韩企业技术垄断”,但截至2024年底,公司50名研发人员中,37 人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占比高达74%,并且4名核心技术人员中(其中2名是2020年才加入公司),有2位是大专学历、1位本科、1位博士学历——在高性能特种功能材料这种技术密集型行业,研发人员的学历水平直接关联技术创新能力,如此低学历占比的研发团队,能否支撑公司实现技术突破、维持核心竞争力,显然要打一个问号。另外,2022-2024年,报告期内,新广益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9%、5.35%和4.72%,与同行业上市公司方邦股份和斯迪克有一定差距。
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研发费用率比较情况(来源:公司招股书)
从核心原材料供应来看,公司关键原材料高度依赖竞争对手,技术独立性存疑。新广益生产抗溢胶特种膜等核心产品所需的TPX粒子,最终货源来自日本三井化学——这家全球高性能材料领域的头部企业,不仅是原材料供应商,更是公司在高性能材料领域的直接竞争对手。这种“向竞争对手采购核心原料”的模式,本身就存在天然的经营风险:一方面,三井化学可通过调整TPX粒子的供应价格、交货周期,甚至在市场竞争激烈时限制供应,直接影响新广益的生产计划与成本控制;另一方面,TPX粒子的技术参数、质量标准由三井化学主导,供应稳定性掌握在竞争对手手中,新广益难以实现技术自主可控,长期来看将丧失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
新广益在招股书中也表示,未来若三井化学限制TPX粒子在中国市场的出售,由于发行人使用PBT等其他材料替代TPX 粒子产品需要一定时间周期,因此短期内上述情况可能会对发行人的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广益在招股书中对这一关键供应商的信息披露,始终处于“模糊化” 状态,直至交易所追问下才把杰楷材料、苏州友群塑化有限公司与三井化学关联性等相关情况悉数透露。
不仅如此,此前新广益在苏州优创塑业、苏州润利达两家供应商的信息披露上,也曾出现过前后矛盾的情况,且在长达近一年的周期里,持续披露与一家“已注销主体”的存续采购合同,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具体而言,2020-2021年,成立仅数月、注册资本100万元且实收资本为0的苏州优创塑业,突然成为公司前五大供应商。在首轮问询中,深交所要求公司说明双方开展合作的原因及合理性。对此,新广益解释称“虽然该公司成立时间较晚,但发行人自2017年起即与该公司股东同一控制下的其他主体——苏州润利达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进行交易,长期采购塑料粒子”;然而,天眼查数据显示,苏州润利达早在2022年3月就已完成自主注销,而新广益在2023年6月至12月先后披露的四版招股书中,仍持续声称“与苏州润利达的采购合同正在履行”,直至2024年6月将上述表述修改为“合同已履行完毕”。这种对供应商存续状态的信息隐瞒,与对三井化学这一关键供应商的信息模糊处理,本质上反映出公司相同的合规逻辑——对可能影响投资者判断的关键经营信息,采取“能不披露就不披露、能模糊就模糊”的策略。
总得来说,新广益对日本三井化学的核心原料依赖,并非孤立的供应链风险,而是与其长期存在的信息披露不规范问题形成呼应,共同暴露出公司在经营合规性上的深层短板。这种“关键原料受制于竞争对手+供应商信息披露模糊”的双重问题,不仅削弱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更让市场对其经营数据的真实性与透明度产生持续质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