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走到声名顶点时,往往会忘了自己最初靠什么赢得尊重。
59岁的于东来,本来是“商业良心”的代名词,如今却频频因为言行站错队,舆论正在迅速反噬。
事情的开端,是那部《731》。这部片子不用多说,题材极其敏感,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几乎所有主流媒体都在推,影院也纷纷排片。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于东来先是“婉拒”了网友的呼吁,称“传播美好比传播仇恨更重要”。话说得很正能量,可惜时机不对——当所有人都在提醒历史时,他偏要唱反调。
更离谱的是,9月19日,胖东来影城直接大幅砍掉《731》的场次,从十多场骤减到五场。全国电影院都在加场,他在减场,这种操作怎能不被放大?
一边是历史记忆的伤口,一边是他口中的“美好”。于东来没算错经济账,却忽略了情绪账。那些逝去的生命,那些在档案和遗骨里写下的血泪,不是几句“正能量”就能轻飘飘抹掉的。
还没等风波散去,他又来了一出“力挺贾国龙”。罗永浩怒怼西贝预制菜,舆论几乎一边倒支持老罗,因为大家的诉求很简单——吃得明白,吃得安心。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于东来站出来,替贾国龙说话:创业不易,要理解。
这句话乍听有人情味,但换位思考一下,普通老百姓在饭桌前被蒙着眼睛掏钱时,谁会在乎创业者的难处?消费者花的是血汗钱,不是交学费。
短短几天,两件事接连爆发。网友们才惊觉,那个被称作“活菩萨”的超市老板,也会糊涂,也会失准。59岁的他,明明可以选择继续扮演商业清流,却偏偏在关键节点踩进泥潭。
有人说,于东来是“理想主义者”,想超越仇恨,也想体恤创业者。但现实是,公众人物说的每一句话,背后都承载了立场。你可以选择沉默,但一旦表态,就要承担后果。
到今天为止,于东来已经走到一个危险的岔路口。他的品牌价值,建立在老百姓的情感认同上。可现在,他一次又一次让人觉得——他和民意之间,出现了缝隙。
所谓“不归路”,并不是没有回头的机会,而是他若继续这样“逆风而行”,最终可能失去的,不只是口碑,还有几十年苦心经营的信任。
一个商人靠真心起家,却可能因为三观偏差被推下神坛,这才是真正的讽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