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9月17日电(记者梅鹏鹏)“我俩是两口子,”杨柱生和妻子朱德玲相视一笑,眼里满是幸福,“以前在西海固老家种地,真是看天吃饭,现在每年收入能有10万元左右。”
杨柱生和朱德玲都是宁夏宝丰农光一体化产业基地的产业工人,他们与记者分享了生态移民搬迁后的红火新生活。
杨柱生的老家宁夏彭阳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山大沟深。“以前孩子上学,上山爬沟,要有个几十公里路。”杨柱生回忆道。交通不便,正是西海固穷苦生活的一个写照。
12年前,杨柱生一家搬迁至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住进了新房。后来,经村支书介绍,夫妻二人来到宝丰农光一体化产业基地,成为了产业工人。“我们参加了专业培训,修剪枸杞、除草,主要工作就是这些。”杨柱生介绍说。
杨柱生在介绍自己的工作内容。新华社记者 梅鹏鹏 摄
说话间,工友们已走进太阳能光伏板下的枸杞田,开启了一天的劳作。“下方种林草、上方发绿电”,基地依托银川黄河东岸的16万多亩荒漠化土地,在光伏板下因地制宜选种柠条、苜蓿、枸杞、红枣等经济林草,构建起“农光一体化”绿色发展新模式。
“以前在老家,收入不理想,只能跑老远到外面打工去,老人孩子都顾不上。”杨柱生感慨地说。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这让杨柱生能够兼顾工作与家庭。每天工作8小时,每年工作八九个月,杨柱生夫妻俩一干就是8年。孩子上学不用再长途奔波,靠着产业工人的收入,夫妻俩不仅供孩子上了大学,还买了一辆车,上下班更加便捷。
“我们把植树造林、枸杞采摘、光伏板清理以及田间管理等工作,都交给经过培训的当地移民群众来做,每年能带动约2000户移民群众增收。”宁夏宝丰能源集团副董事长刘元管介绍道。
农业实现了增效,生态治理也没有落下。该基地毗邻黄河与毛乌素沙地,处于荒漠扩张、风沙侵袭与水土流失三者叠加的生态脆弱带。昔日这里沟壑纵横、地表裸露,沙尘频繁,影响周边居民的生存与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综合治理,区域植被覆盖率从不足30%提升至85%,荒漠化和土地沙化面积实现“双缩减”,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度达到70%以上。配备发电侧储能后,基地每年可发绿电17亿度,节约标准煤55.7万吨,减少碳排放169.3万吨。
宝丰农光一体化产业基地。新华社记者 梅鹏鹏 摄
“经济发展为可持续的生态治理提供了支撑。”刘元管表示。枸杞还能营造更凉爽的微气候,间接降低光伏板运行温度,进而提升发电效率。
“从一体化的角度来看,这种模式节约了资源,有利于土地整合及综合利用,农民实现增收,生态效益显著,多方面效应得以汇聚。”宁夏社科院综合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林伶说。在宁夏,光伏板下不仅有枸杞成行,还有鱼儿游、奶牛走。农光、渔光、牧光互补等模式,将发电与种养融合在同一空间,一地多用,光产融合,“阳光收益”和“土地(水面)收益”都得以实现。
“要说这份工作,那肯定是喜欢。生活变好了,干活也更有劲头。”杨柱生笑着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