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犽犽乐
声明:本文内容均来自于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标注了文献来源和截图,请悉知。
图源网络
2024年6月,一则关于马斯克旗下“星链”卫星大规模脱离轨道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数据显示,仅在2023这一年中,就有高达316颗“星链”卫星再入大气层烧毁,这一数字远超此前任何一年的总和。
回顾过往,“星链”项目虽偶有卫星失效坠落的情况发生,但数量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
图源网络
以2020年为例,全年记录到的坠毁卫星仅有2颗,与去年形成鲜明对比。
短短数年间,为何“星链”卫星突然出现如此密集的坠落现象?面对持续下落的卫星残骸,我国正在轨运行的空间站以及三名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否面临潜在威胁?
图源网络
大批坠落的“星链”卫星
这些卫星失控坠落的原因,可能并不源自其自身设计缺陷或制造质量问题。
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在内的多位空间物理专家,已将焦点集中在一个共同因素上——剧烈增强的太阳活动。
当太阳进入活跃阶段时,会向宇宙空间喷发出巨量高能带电粒子流,也就是公众熟知的“太阳风”。
这股粒子洪流抵达地球后,与地磁场剧烈交互,从而触发大范围的地磁暴事件。
图源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地磁暴的影响绝不仅限于极区绚丽的极光景观,它还会对地球高层大气产生显著加热效应。
受热之后的大气层体积膨胀,导致原本极为稀薄的近地轨道区域空气密度明显上升。
有人或许认为,这点微弱气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以每秒7至8公里高速运行的人造卫星而言,哪怕多出少量气体分子,长期累积所产生的拖拽力也足以改变其轨道轨迹。
这种阻力效应类似于人在水中前行所感受到的阻碍,水越深、阻力越大,行进速度自然减缓。
图源网络
卫星一旦因阻力增加而减速,便无法继续维持原有高度,只能逐步滑向更低轨道,最终在稠密大气中摩擦燃烧殆尽。
更值得警惕的是,研究指出,并非只有极端强度的地磁暴才会造成严重后果。
约70%的卫星异常衰减事件,实际上发生在持续时间较长但强度适中的地磁扰动期间。这类“温和型”扰动如同慢性病,虽不起眼,却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削弱卫星寿命。
图源网络
换言之,太阳正通过周期性增强的活动,对近地轨道实施一轮无形的“清理机制”。轨道越低的航天器,受到的影响越强烈,被淘汰的速度也就越快。
相比之下,位于更高轨道的卫星因环境更为稳定,暂时未受显著波及。
而在此次由太阳风暴主导的轨道“洗牌”过程中,“星链”之所以成为最显眼的受害者,根源恰恰在于其商业战略的核心优势所在。
目前,“星链”星座已有超过7000颗卫星在轨运行,未来规划总数更是达到惊人的3.5万颗,实现近乎每周都有新批次发射升空。
图源网络
如此庞大的系统规模意味着,即便单颗卫星的故障率保持低位,整体报废数量依然十分可观。
更重要的是,为实现低延迟通信服务,“星链”选择部署在距地约550公里以下的极低轨道,这一决策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同时也使其直接暴露在大气阻力最强的前沿地带。
如今,这项曾推动其快速扩张的技术路线,反而开始对其可持续运营构成实质性挑战。
图源网络
截然不同的太空生存法则
近年来,“星链”网络已多次遭遇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服务中断,此类事件不断引发业界反思:一个高度依赖外部空间环境稳定的巨型星座系统,其长期可靠性究竟几何?
截至今年,“星链”全球订阅用户已突破500万,服务范围早已超越偏远地区家庭宽带,延伸至民航客机、远洋货轮等关键运输载体。
在国际局势层面,该系统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战略价值。例如在俄乌冲突期间,美方曾向乌克兰紧急提供大量“星链”终端设备。
图源网络
这些小巧的接收装置,在断网断电的前线环境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通信支撑作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曾公开表达对该系统的感谢之情。
一方面,人类社会对其依赖日益加深;另一方面,整个系统却持续暴露于不可控的自然力量之下。
“星链”的崛起依托于密集的低轨布局,但这也正是其在太阳活动面前最为脆弱的软肋。
也许在未来,“边发射、边损耗”的动态平衡模式,将成为维系这个庞大卫星帝国运转的唯一可行路径。
图源网络
面对相同的轨道衰变风险,不同类型的航天器选择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应对策略:一条是以“星链”为代表的“一次性消耗”模式,另一条则是以空间站为代表的高度可维护体系。
中国“天宫”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均运行在约400公里高的轨道区间,恰好处于大气阻力影响最剧烈的区域。
尤为突出的是,空间站本体结构庞大,并配备大面积太阳能帆板,整体迎风面积巨大,所承受的空气阻力远高于普通小型卫星。
图源网络
那么它们是如何克服这一难题得以长期驻留太空的呢?答案在于强大的主动调控能力。
空间站内置推进系统,可在轨道高度下降至临界值时启动发动机点火,主动抬升轨道,以此抵消引力和阻力带来的衰减效应,这一过程被称为“轨道抬升”或“轨道维持”。
不过,这种主动干预需要消耗大量推进剂资源。
因此,像天舟九号这类货运飞船的重要使命之一,便是为空间站补给燃料及其他物资,扮演着“太空加油站”的角色。
图源网络
正是依靠这套高效且持续的后勤支持体系,才使得空间站能够稳定运行十余年甚至更久,真正成为人类长期驻留太空的可靠平台。
既然如此,能否为“星链”卫星也设计类似的加油机制?从理论上看并无障碍,但从现实角度出发,为数以万计的小型卫星逐一进行燃料补给,无论是技术实现还是经济成本都难以承受。
两种命运走向的背后,不仅是工程选择的差异,更是任务定位与经济效益之间的深层博弈。
图源网络
还需强调的是,太阳爆发释放的高能粒子与宇宙射线,同样会对航天员的身体健康构成潜在危害,尤其是长时间暴露在辐射超标环境中可能引发细胞损伤。
因此,保障空间站轨道稳定,本质上也是在为航天员构建一道安全屏障,规避来自太空深处的隐形威胁。
在我国空间站具备成熟轨道控制能力和强大地面支援体系的前提下,即使“星链”卫星频繁再入大气层,也不至于对中国空间站及其内部三名航天员的安全构成实质影响。
图源网络
结语
“星链”卫星的大规模坠落,并非偶然的技术失灵,而是太阳活动周期、近地轨道物理规律与激进商业化航天模式三者交汇碰撞的结果。
这场看似遥远的太空事件,实则是一场对全球航天基础设施韧性的全面考验。
它深刻揭示了一个事实:浩瀚太空从不会对任何人展现温情,唯有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强大应变能力的国家与组织,方能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屹立不倒!
图源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