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9月16日,安踏集团通过官方廉洁平台“廉洁安踏”发布重磅通报:共计74名员工因严重舞弊行为被解除劳动合同,其中46人已被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令人震惊的是,涉案人员层级之高前所未有——包括1位总裁级高管和14名总监,贪腐链条牵涉金额高达3000万元人民币。
消息一经公布,公众普遍对安踏“刮骨疗毒”的举措表示支持,资本市场也迅速作出积极反应,当日股价上扬2.77%,市值攀升至2709亿港元。
可冷静下来后,不少消费者低头看看脚上的运动鞋,心头泛起一丝疑虑:这些被揪出的蛀虫,是不是一直靠我们每一分钱的消费在供养?
3000万窟窿里的猫腻
这一次安踏内部掀起的反腐风暴,堪称企业治理的一场公开课。
在被移交司法的46人中,有21名为公司内部职员,另有25名为外部合作方人员,同时牵连出45家存在违规操作的供应商。
这意味着腐败网络不仅横跨上下级管理链,更渗透到企业与外部生态的合作边界,形成典型的“内外合谋、上下串联”格局。
而此次落马的并非基层小角色,而是手握实权的核心管理层成员。
以2021年被查的斐乐成人营运部原副总监邹某祥为例,审计团队在其履职过程中发现异常采购记录。
此人长期利用职务便利,在供应商准入与订单分配环节设置门槛,强制要求对方支付“好处费”作为合作前提。
多年以来,任何想进入安踏供应链的企业都必须先向这位邹总监“进贡”,否则寸步难行。
而这些额外支出并未由供应商自行承担,而是巧妙转嫁为成本加价,最终体现在产品定价中。
结果就是腐败分子赚得盆满钵满,广大消费者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多掏了腰包。
除采购领域的利益输送外,其他职能部门同样暴露出严重漏洞。
同年被查处的人力资源部高级专员宋某鹏,竟将公司核心机密视为个人跳槽资本。
他趁工作之便非法获取系统权限,私自拷贝高达95G的敏感资料,涵盖员工档案、高管信息及未来零售战略规划等关键内容。
这些数据一旦外泄或被竞争对手掌握,可能对公司运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即便不用于创业自立门户,也能成为其求职时极具分量的“筹码”,用以换取更高职位与薪酬。
尽管上述个案已足够触目惊心,但他们只是冰山一角。
本次曝光的14名总监级管理人员集体涉贪,暴露出整个管理层系统的深度溃烂。
按理说,安踏构建了所谓的“三道防线”风控体系,覆盖58个风险模块、明确208项责任归属,理论上应能有效预防内部舞弊。
然而现实却是防线形同虚设,所谓的制度设计未能阻挡高层顶风作案。
《反不正当竞争法》严禁商业秘密泄露,《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负有忠实义务,但部分高管对此置若罔闻。
法律界人士指出,依据现行刑法相关规定,此类行为最高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但在巨额非法收益面前,数年牢狱似乎成了某些人的“投资成本”。
当大众为安踏敢于自曝家丑的行为鼓掌称快之际,心底也不免浮现出一丝不安。
反腐通报像成绩单
如今安踏将反腐成果包装成一份亮眼的“政绩报告”,字里行间流露出自我褒奖的意味。
公告特别强调建立了“职业追溯机制”,承诺即使责任人离职也将追责到底。
同时还加入多个反舞弊联盟,推动建立“黑名单共享数据库”,听起来威慑力十足。
可细究之下却不难发现矛盾之处:若监管如此严密,为何会让腐败滋生多年才被察觉?
更耐人寻味的是资本市场的态度。
消息披露当天,安踏股价逆势上涨,反映出投资者对企业“清理门户”后的信心回升。
仿佛只要把做坏事的人抓走,企业就能自动回归正轨。
可那流失的3000万元早已流入私人账户,既无法转化为研发资金,也无法弥补消费者多年来多付的成本。
不可否认,安踏当前采取的整治措施方向正确,但总给人一种“亡羊补牢”的滞后感。
直到2025年2月才首次公布10家永久禁入的供应商名单,紧接着又爆出45家合作方存在舞弊行为。
这不禁让人质疑:此前是否长期默许灰色操作的存在?
号称由五大核心部门联合成立的“诚信道德委员会”,居然没能阻止总裁级别高管受贿。
更有甚者,公司推出举报奖励最高达100万元的激励政策,看似诚意满满。
可现实中,普通员工面对直属上司正是涉嫌贪腐的高层时,又有几人敢冒着失业甚至报复的风险挺身而出?
职场生存本就艰难,谁愿意为了奖金赌上职业生涯?
况且安踏宣称“24小时响应举报”,可那些潜伏多年的高层蛀虫,难道是突然冒出来的吗?
显然,内部监督机制早已失效,只有等到问题累积成巨大黑洞时才被迫出手。
最令人不适的是,“廉洁安踏”公众号频繁发布高管签署廉洁承诺书的照片、反腐培训现场横幅等宣传素材。
可镜头背后,却是14名总监集体沦陷的残酷事实。
这种“一边高调反腐,一边持续贪腐”的双面操作,比单纯的违法行为更令人反感。
就像一个长期售卖假货的商家天天喊着“假一赔十”,本质上不过是精心策划的品牌公关表演。
结语
我愿意相信安踏推动廉洁建设的初衷是真诚的,“治标更要治本”的理念本身无可指摘。
但等到企业内部已然成为腐败温床后再启动整顿,未免显得太过迟缓。
作为一家公众上市公司,若连最基本的内部控制都无法落实,又如何赢得投资者与消费者的长期信任?
希望安踏真正意识到,真正的廉洁不是靠事后通报刷存在感。
比起事后抓捕一批、审判一批,不如尽早把“三道防线”落到实处,让制度真正运转起来。
现在搞“永不合作”黑名单,远不如在招聘源头就严把用人关。
与其设立百万奖金鼓励冒险举报,不如营造一种无需牺牲个人安全也能拒绝腐败的工作环境。
信息来源: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