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越长大,就越能体会“这世间总是让更懂事的人承受更多”这句话
是呀,如果一直懂事的那个人,某一天突然不配合了,就会被人吐槽说没良心,但如果任性的那个人稍微变得乖巧一些,就会被人夸个不停了
学校门口,遇到一位妈妈正在批评自己的女儿
停下来简单听几句,大概的意思就是孩子闹情绪不愿意上学了,妈妈开始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劝说
可随着校门口熙熙攘攘的人群逐渐散去,妈妈的耐心也渐渐没有了
再看着女儿依然是一副“不上学”的倔犟表情,她反手就是把书包往地上一扔,然后撂下一句话“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不伺候,也不管你了”
一时间,女孩很明显被吓到了,捡起书包就快步追上妈妈,还在身后大喊着说:“我去上学,我去上学”
看到这一幕,兰妈瞬间想到了自己曾经对女儿说“不管你”的一幕
那一次,也是女儿晨起闹情绪不想上幼儿园,经历了几番言语纠纷后,我再也没有了好脾气,直接对她吼着说:“不管你了,行了吧”
没想到,女儿听到这句话后立马就乖了
而初尝甜果之后,每次再遇到女儿不听话时,我也会拿出“不管你了”四个字威胁她
直到有一天,女儿直接反问我“你不是不管我吗?那就别管我了呀,我也不需要你来指手画脚,真的好烦人”
一瞬间,我才意识到“不管你了”这句话,只不过是父母家长在透支孩子对我们的爱而已
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圈子很小,只有父母家人,自然对家里人的威胁也感到害怕和妥协
可孩子一旦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个人主见,如果再想轻易拿捏孩子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孩子会觉得烦,也会渐渐讨厌和父母不在一个频道上的沟通
所以,不管什么时候和孩子再生气,也不要说“不管你了”这句话
而“不管你了”这句话,别看只有4个字,实际带来的几个心灵伤害,就足够让亲子关系产生隔阂了
01
害怕
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害怕被抛弃,害怕爸爸妈妈不再爱自己了,这大概是每个孩子心目当中最深的恐惧,最可怕的是这种恐惧和焦虑还是很难排解的童年噩梦
楼下杂货铺的一对夫妻,不知道为什么整天吵吵闹闹,只要是经过他们家店铺,十次有七、八次都在说着最狠的话骂对方
儿子呢,刚开始的时候还会跟着在旁边大声哭闹,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似乎已经很久没有再听过杂货铺里传来孩子的哭声了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以为“孩子是跟我们一样,都习惯隔几天听一次吵闹的声音”
可有一次偶然路过杂货铺,只看到他一个人蹲在门外眼神呆滞地看着马路的另一边尽头
我问他“妈妈呢”,他摇摇头,我又问他“爸爸呢”,还是摇摇头
看到如此场景,心中正打算把孩子带到家里待一会时,突然看到男孩妈妈身影出现在转弯的路口
男孩看到妈妈回来后,也是一激灵地站起来,像个随喊随到的机器人一样待命
那一刻,我不禁羡慕妈妈生了一个好儿子,可她却告诉我:“好什么好,一整天都憋不出个屁来,长这么大,你听他说过几句话了,我都怀疑他是不是有什么毛病,真的是愁死人了‘
直到后来,妈妈真的带孩子去看医生了,可得出的诊断居然是:深度抑郁
而原因,也是他们夫妻经常吵架骂人的事,有时候两个人骂着骂着还会波及到对方的家人,如果妈妈骂不过了,就会拿儿子出气,不是说“都是为了你,要不然我才不会把日子过成这样”,就是说着“谁也不在乎,谁也不想管”的违心话
再后来,妈妈反思说:“那些话,也只不过是心情烦闷时候说的气话而已,没想到竟然给儿子造成了如此大的伤害”
是呀,孩子的成长环境做不了假:
•就像你让他们听到了什么样的话,他们就会在什么样的理解概念中形成自己的那点认知
•如果我们说反话地警告孩子:“不听话就不管你了”,孩子也许会短暂地妥协,但同样的话,如果听到的次数多了就会成为事实
•哪怕家长从未有过抛弃孩子的想法,孩子也会终日患得患失,生怕说错一句话,也生怕做错一件事就被抛弃了
所以,恶语伤人六月寒,只要是伤人的负能量话最好都不要出现在孩子的耳边
这是我们家长对孩子最基础的爱,也是让孩子可以在更健康、更积极环境下成长的必要责任
02
自责
孩子会想尽办法去讨好你
心理咨询师王舒老师认为:
“懂事不是美德,而是不幸家庭中的一种德行,懂事的本质也是压抑着孩子的需求与表达,并使其变成一种讨好别人的性格,以至于整个人生都会生活得沉重且疲惫”
认识的一个朋友就是如此
她就是那个人人称赞的“别人家孩子”,从小懂事听话,长大后又典型的贤妻良母,懂得顾家又把公婆孝顺得很好
可突然有一天,当她手头拮据,没有像以前那样变着花样买礼物去“讨好”公婆时,老人就时常在朋友圈里晒自己闺女送的各种礼物,并且还特意强调“小棉袄真孝顺”几个字
而这些字眼,落在朋友眼里就是刺裸裸的暗含和提示
有好几次,我都忍不住提醒她“别想那么多,你就装着没看到就行了,实在不行,也跟着评论一句:小姑子真孝顺”
本以为,朋友听了那些话后就会慢慢释怀一些
可骨子里就喜欢在意别人看法的她,终是在婆婆每一次发朋友圈过后,都会连忙转账、或者跑去买一些礼物“补”上
但比较糟心的一点,是事情到这里并没结束
明明是朋友自己想着不好、怕别人说三道四,自己非要去给婆婆买礼物补上的,可花完钱、送完礼物后又一个劲儿地抱怨诉苦,这种每次说“最狠的话”,每次又做出“最讨好人事”的纠结内心,让我这个局外人见了都焦躁心累
朋友也唉声叹气地说:
“没办法,谁让我从小就生成了这样的性格,小时候只要一件事没做好,父母就会立马变脸,特别是总喜欢打击人的父亲,动不动就把【赔钱货,不管你了】这样的话挂嘴边,我知道重男轻女的父亲,也许真的会那么做”
“所以,我想在那个家好好待下去,就必须要更懂事、更懂得讨好人”
听完这些话,兰妈更加确信了“不管你了”这句话的伤害威力
对于家长来说,也许只是图口舌之快的情绪发泄,可对孩子来说却是“不被爱”的心灵伤害,孩子甚至为了自保还会想尽办法地讨好你
但千万别觉得这是好事:
•如果孩子在家里连个“不”字都不敢说,做事说话也要处处看家里面大人的眼色行事,那孩子到了外面的处境只会更被动、更自卑
•不想孩子把太看重别人看法的“讨好性格”刻在骨子里,成为下意识里的成长和习惯,那家长们一定要赋予孩子说“不”的权利
•哪怕是孩子的说法是不合理的,也要给孩子一个“不合理”的辩解机会,只要孩子能说出个因为、所以,那就耐着性子多一些倾听,也许就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和转机
03
自卑
孩子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听过这样一段话,觉得很有道理:
“你所看到的所有自卑小孩,他们身上的问题不是敏感、也不是内向,而是父母在养育的过程当中,没有做到理解、接纳、鼓励、还有信任,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面都被自己的父母看贬打压,那到了外面又哪里来的信心去面对更多挫折和困难呢”
是的,家庭环境、父母的语言质量,是直接决定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
至少在孩子们出生那一刻开始,他们都是新生命的平等个体,想要孩子成长得积极乐观又自信,那和孩子讲话沟通的时候就要讲究一些方式了
不要对孩子说“不管你了”这句话,也是一样
亲戚家的闺女,是一个性格比较温顺的乖乖女形象
刚开始还以为这就是传说的小棉袄,专门来报父母恩的小天使,可经过一段时间相处才发现,从她嘴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随便”
你问她吃什么,她说“随便”
你问她想不想去游乐场玩,她说“随便”
甚至你问她要不要去交新朋友时,她看了看妈妈后,还是说了句“随便”
好奇之下,我问女孩:“为什么总是说随便两个字”
没想到,女孩的回答居然是:“我怕妈妈会生气,然后不管我了”
我安慰她:“怎么可能呢?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任何时候都不会不要你的”
可女孩却坚持表示:“才不会,妈妈经常把不管我的话挂嘴边”
看吧,小朋友的世界就是那么纯粹简单,父母说的“不管你了”,尽管是情急之下的威胁话,可对孩子却完完全全地听到了耳朵里
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孩子也会渐渐丧失感知爱的能力,即便是父母和家人后来尽力弥补,受过伤的心灵戒备,也会导致他把“所有的好”都会误解成讨厌、或者严苛的命运不公
所以,孩子需要的从来都是父母看得见的认可、理解、支持、还有耐心等待
尽管孩子目前还很稚嫩,也远远不如同龄孩子成熟稳重和优秀,可只要我们坚信孩子有成长就会有进步,那孩子的成长步伐就会越来越坚定明显
在这方面,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巴,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任何具有负面打击性的话了
这不是玻璃心,更不是溺爱孩子,而是好话暖人心的成长所需
成年人喜欢听舒服的好听话,小朋友们自然也不例外
那么,关于不要对孩子说“随便你”这句话,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