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伊利发布了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实现了619亿元的营收和31.78%的净利润增长,创造了“历史最佳”的成绩。
伊利的营收增长但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降4.39%。
在财务表现上,伊利虽然增收,但净利润增幅并不显著,短期债务压力加大,业务层面,液态奶的市场基础出现松动,奶粉板块面临激烈竞争,多元化业务尚未形成强力增长引擎。
这些因素都表明,伊利目前正面对着要稳固现有的乳业基础,又要应对来自竞争对手、消费者需求变化和供应链调整的多重压力。
液态奶业务一直是伊利的核心,但这一领域的表现却不容乐观。2025年上半年,液态奶业务营收为361.26亿元,同比下降。
2024年这一业务营收为750亿元,相较2023年的855.4亿元减少了超过100亿元。更让人担忧伊利的核心业务是否还能撑起千亿市值。
蒙牛的液态奶业务正在快速追赶,尤其是高端品牌“特仑苏”的表现尤为突出,其年销售额已突破300亿元,而伊利的“金典”销售额仍停留在200亿元级别。
此外,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困境。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低温奶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
虽然伊利在这一领域有所布局,2025年上半年低温白奶营收增长超过20%,但冷链网络建设的高昂成本和区域品牌的强力阻击,使伊利的全国性扩张难度倍增。
光明乳业、新希望乳业等区域品牌依靠本地冷链优势,已经建立起牢固的市场壁垒,而伊利想要撼动这些壁垒,显然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
奶粉业务是伊利近年来逆势增长的板块,2025年上半年,其奶粉及奶制品业务收入达165.78亿元,同比增长14.26%,市场份额达到18.1%,跃升全国第一。但这一成绩却引发了与老对手飞鹤的激烈争夺。
飞鹤强调自己是销量的“全渠道冠军”,而伊利则依赖收购澳优乳业后的综合实力,突出零售额的领先地位。
双方选择的统计口径和认证机构不同,导致了“谁才是真正的第一”的争议。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奶粉市场整体零售量正在下滑。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婴配粉市场零售量下降了6.3%,而客单价则上涨8.1%。这意味着,行业已进入“量减价增”的存量博弈阶段。
飞鹤凭借技术优势和高品牌势能深耕用户价值,而伊利则需要优化传统经销体系,以保持市场份额的稳定。
然而,奶粉业务的高溢价率也带来了投诉增加的隐患。例如,伊利旗下的“金领冠”奶粉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出现了不少质量问题。
面对乳业增长乏力的困境,伊利尝试通过多元化战略寻找新的增长点。然而,从实际数据来看,这一策略的效果并不明显。
矿泉水业务的推广同样面临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的局面。据报道,为推广“伊刻活泉”,伊利投入了超过100%的费销比,却未能撼动行业龙头的地位。
宠物食品、药食同源等新业务也面临类似的困境:高昂的投入和微小的回报让多元化进程显得步履维艰。
作为乳业的领军企业,伊利不仅要守住基本盘,还要在存量市场中找到新的增长点。未来的路或许并不好走,但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晰的焦点,将决定伊利能否迈向真正的卓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