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42年年初,一份从日军第11军司令部缴获的作战地图上,长沙被圈了个红框。
旁边写着四个字:“苦战地域”。
这事儿在当时的战地指挥部里引起不小的震动——因为这是日军自己认定的“最难啃的骨头”。
这四个字,不是随便写的。
从1939年到1942年,整整三年,日军对长沙发起了三次大规模进攻。
总兵力投进去40万人次,最后留下的,是11万具尸体。
这还只是长沙一个城市。
说起来很多人可能想不到,长沙并不是中国防线的最前沿,它是内陆城市,按理说应该是敌人后期才会碰的地方。
但当时的局势已经打破了所有常规。
武汉失守,南昌吃紧,湘赣门户大开,长沙成了正面战场的“钉子”。
那时候的长沙,刚刚经历了“文夕大火”。1938年,为了不让敌人占据城市资源,长沙被下令提前焚毁。
三天三夜,大火烧遍全城。
有人说,那是一次“自断脊骨式”的防御。
可是烧完之后呢?敌人没来,百姓回来了。
砖瓦堆里搭起了窝棚,断壁残垣间挖出了地道,整个城市,就这么在灰烬上重新长了出来。
“这城不能再丢了。”很多人就是这么想的。
而日军那边,第一次进攻长沙,是1939年9月。
这次行动由冈村宁次亲自指挥,调动第6师团从湘江正面强渡。
他在岳阳的时候还放话:“一个月内必克长沙。”
结果是——不到半小时,800人的橡皮艇队在湘江水面被打散,炮弹像是长了眼睛,江面漂满了尸体。
最后活着爬回北岸的,不到200人。
日军的记录里,有一段是工兵联队长写的:“湘江不是河,是死神的护城河。”
第二次会战是1941年,那次日军改走岳麓山夜袭。
结果迷路了。
凌晨时分误打误撞进了中国军队布设的雷区,一夜之间300多人被炸没了。
连指挥官都当场切腹,算是“谢罪”。
第三次最狠。1942年,阿南惟几带着12万人再打长沙。
这次他们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准备充分,火力充足,从多个方向同时进攻。
可是他们没想到,长沙外围的捞刀河湿地,已经被守军布满了暗堡和陷阱。
三天里发动了17次冲锋,全部被打退,最后丢下近3万具尸体狼狈撤退。
那段时间,长沙周围方圆五十公里的村庄,几乎全员动员。
没有谁是旁观者。
村民们成立运输队,用扁担、独轮车把几千吨弹药、上百吨粮食往前线送。
最远的从宁乡走来,路上要两天一夜。60岁的猎户带着三个儿子组了“狙击小组”,藏在山坡上,用土枪干掉了敌军侦察兵47人。
老百姓挖地道、造掩体、伪装据点,甚至茶馆老板娘都在窗台底下藏了手榴弹。
那种全民上阵的场面,很难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
但那会儿,就真的是谁都没退。
长沙守军的指挥官是薛岳。
第九战区司令。
他是湖南人,说话带着家乡口音。
他有句话,后来在战后流传很广:“长沙不是靠枪炮守住的,是靠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的劲头守住的。”
说这话不是吹牛。
因为战后统计发现,有些连队伤亡超过80%,还在坚持。
有人被炸断了手臂,就用牙齿拉着手榴弹的拉环,跟敌人同归于尽。
日军后来在缴获的文件里看到这些记录,写了八个字:“不可轻犯 长沙为墓”。
长沙战役并不是孤立的。
它是整个湖南保卫战的一部分。
同一时期的常德,也发生了一场惨烈的保卫战。8000名士兵对抗4万日军,整整守了16天,最后活下来的不到100人。
衡阳更极端。
那会儿日军投入了11万人,守军只有不到2万人,整整打了48天。
最后全城几乎打成废墟,活下来的只有1200人。
后来日军开始用生化武器。
在湖南释放鼠疫病毒,导致近8000名平民死亡。
那时候的大街上,到处都是尸体,哭声天天不断,山上每天都多几个新坟。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长沙和湖南这一带的顽强抵抗,才真正打破了日军所谓“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
这三年时间里,长沙始终没有失守。11万具日军遗骸安静地埋在湘水边上。
那张“苦战地图”,后来被送到重庆,很快就被贴上了情报室的墙。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说长沙是“可以拿下的城市”。
薛岳,《抗战回忆录》,中华书局,1990年。
冈村宁次,《我的回忆》,台北中华书局,197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抗战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抗战档案选编》,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