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二战结束时,日本天皇在1945年8月15日通过广播宣布了啥事,那天被很多人当成日本投降的日子。可中国把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定在9月3日,这中间差了半个多月,咋回事呢?
这不是随便定的,里面藏着不少历史细节和现实考量。简单说,日本那天的广播听着像投降,但实际上留了不少后手,中国人吃过太多亏,不会轻易上当,得看到白纸黑字的正式文件才算数。
先说1945年8月15日那天,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全国广播发布了《终战诏书》,这是日本历史上头一回天皇亲自对老百姓讲话。广播时间是中午12点,裕仁的声音从收音机里传出来,内容是用古文体写的,很多人听着云里雾里,甚至不少日本人自己都没完全搞懂。
诏书里用了“终战”“停战”“时运不济”“顺应大势”这些词,就是没提“投降”“战败”或者“失败”这样的字眼。裕仁作为日本的最高元首,从1926年登基开始,就主导了不少侵略决策,包括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全面侵华战争。
他在诏书里把战争描述成国际争端,淡化日本的责任,这其实是内阁首相铃木贯太郎他们有意设计的,铃木是海军出身的老将,1945年4月上台后,就在为战后保住皇室和争取宽大处理铺路。
这份诏书本质上是日本单方面的声明,接受了盟国的《波茨坦公告》,但没走正式的法律程序。结果呢,广播一放完,日本国内乱成一锅粥,有的军官在皇宫前自杀,民众哭哭啼啼,但军队没马上缴械。
东北的关东军还和苏联红军打到8月22日,南洋一些岛上的日军甚至在8月15日后继续杀害战俘。这说明啥?日本嘴上说不打了,手里枪还没放下,中国战场上战斗也没完全停。
裕仁批准了偷袭珍珠港,铃木在日俄战争和甲午战争中都指挥过侵略行动,他们的诏书就是想留点面子,避免直接承认侵略罪行。所以,中国人不会因为这一广播就庆祝胜利,得等真正落实的东西。
日本从1931年占东北开始,就玩过不少边打边谈的把戏,比如九一八后搞伪满洲国,七七事变后又假装和谈,其实在背后扩军。中国抗战打了14年,牺牲了3500多万军民,吃够了日本的苦头,不会轻信口头话。
盟国也一样,美国总统杜鲁门明确说,得等到日本正式签字才算胜利日。苏联和中国都坚持要国际监督下的仪式,才有法律效力。8月15日只是起点,不是终点。
转到9月2日,这天才是关键节点。日本代表在外务大臣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带领下,在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签署了投降书。
重光葵是外交老手,1932年在上海被炸断一条腿,从此拄拐杖,他代表政府签字;梅津是陆军将领,1944年上任参谋总长,推动过关东军扩张,他签军方部分。
盟国这边,美国的麦克阿瑟主持,中国派军令部长徐永昌第三个签,仅次于美英,凸显中国作为四大强国之一的地位。其他还有英国、苏联、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总共九国代表。
投降书上清清楚楚写着“无条件投降”,包括日本军队全部缴械、归还占领地、接受盟军占领,没再玩文字游戏。这份文件被联合国和美国国会收录,成为国际法的一部分。
为什么不直接定9月2日呢?因为时差和实际庆祝时间。中国时间比东京早一小时,签署是东京上午9点,中国这边已经是8点左右。
但更重要的是,消息传回中国后,民众的反应在9月3日才全面爆发。重庆、延安、上海等地,人们听说后自发上街庆祝,政府见势头大,当晚就决定全国放假三天,从9月3日起悬旗庆祝。
国民政府通过决议,从次年开始,每年9月3日为对日抗战胜利纪念日。这不是高层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基于民众情绪和历史事实。9月2日是签署日,但9月3日成了集体记忆的节点。
再说说重光和梅津,他们不是啥英雄,1933年重光带日本退出国联,1939年梅津指挥关东军侵略。这些人在法庭上被判战犯,重光坐了几年牢,梅津终身监禁,死在狱中。
徐永昌作为中国代表,签字时代表了东方战场的胜利,但这也反映出中国在盟国中的分量。整个仪式标志着二战正式结束,日本从此被占领,麦克阿瑟指挥改革,废除军国主义。
中国为什么这么谨慎,不选8月15日?因为历史教训太深刻了。日本从甲午战争到二战,屡次用模糊方式拖延,中国不会再上当。
8月15日后,日军没全停火,比如关东军抵抗到8月底,部分部队甚至到9月才投降。中国战场是东方主战场,歼灭日军150多万,牵制了日本70%的陆军,这贡献巨大,但也付出惨重代价。选9月3日,就是要强调正式的国际认可,避免日本单方面声明的陷阱。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底一度把8月15日定为纪念日,但1951年政务院通告调整回9月3日。通告说,日本投降是在9月2日签字后才实行,故纪念日改定为9月3日。
这决定后来被多次确认,1999年国务院修订节日法令,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将其定为法定纪念日。 这体现了国家对历史的严肃态度,不是随随便便改的。
从情感上讲,9月3日是民众真实爆发的日子。想想看,抗战14年,家家有牺牲,那天人们终于松口气,自发庆祝,这比官方指定更有感染力。相比之下,韩国选8月15日为光复节,因为他们强调摆脱殖民统治的那一刻。
台湾当局早期也用9月3日,后来改成军人节,并把10月25日定为光复节,那是1945年中国军队在台北接受日军投降的日子。 不同地方有不同侧重,但对大陆来说,9月3日结合了法律效力和民族情感,最合适。
选9月3日,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中国人对历史的警惕。咱们吃过太多亏,从鸦片战争到抗日,列强总爱玩文字游戏。中国作为二战东方战场主力,贡献了全球反法西斯胜利的半壁江山,但战后地位一度被边缘化。
定这个日子,就是在提醒世界,中国不是配角,是主角。9月3日还标志着中国走上国际舞台,联合国成立时,中国是常任理事国,这和抗战胜利直接相关。
国际上,二战胜利日也各有不同。欧洲是5月8日或9日,对德胜利;对日是9月2日或3日。美国和一些国家用9月2日,中国用3日。俄罗斯有时也强调9月3日,因为时差。
今天纪念9月3日,不是为了仇恨,而是警醒和平来之不易。日本右翼有时还否认历史,中国用这个日子告诉大家,历史不容篡改。抗战胜利是中国人用生命换来的,纪念它,就是传承那份韧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