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在神农集团的定向支持下,来自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会泽县,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普洱市思茅区以及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44名师生组建了7支小队,带着精心设计的研学方案,怀揣对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分别奔赴上海、西安、成都、苏州和长沙五座城市,开启了一段难忘的研学之旅。
从彩云之南到繁华都市,孩子们走出课本,在真实的天地间触摸历史脉络,感知匠心温度。他们远方的课堂中收获了知识与成长,也在互助与探索中,悄然长大。
阳光小队:
在兵马俑前,读懂大秦的辉煌
来自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马街镇海界小学的6位五年级学生,带着“走进秦兵马俑,探寻大秦帝国辉煌”的研学主题,踏上了西安这座古老城市的土地。
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孩子们带着问题展开研学:他们观察不同兵种的比例与装备,理解秦军协同作战的体系;从陶俑的制作工艺中,体会到秦朝卓越的制陶水平和标准化生产的雏形;他们还分析兵马俑坑位布局,读懂其中蕴含的军事智慧与仪式功能。
孩子们在博物馆前合影
孩子们在博物馆体验拓印
在陕西秦汉历史博物馆,小队聚焦“大秦帝国”与“汉唐盛世”两大主题,通过“古代文明”陈列展厅,系统梳理了从史前到明清的历史脉络,对文明演进与文化融合有了更具体的认知。孩子们真正从书本走向现实,深刻体会到“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
孩子们的西安研学手绘图
小队手工制作的简易版兵马俑
出发前,带队老师张梅曾满心担忧:孩子们能否应对交通换乘、与人沟通的难题?遇到突发天气该如何处理?但旅程中的小意外,反而成了最好的成长课堂。研学途中突降大雨,原定的户外考察被迫中断,孩子们却迅速调整计划,转往附近博物馆,主动上前采访工作人员,将“小意外”变成了一次独特的深度访谈。街头问卷调查时,即便屡屡被拒绝,他们也没有气馁,反而互相打气:“我们下一次再把研学目的讲清楚一点!” 这些瞬间让张老师深感欣慰:研学的意义不止于完成预设方案,更在于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挫折与碰撞中,学会迎难而上——这样的成长,比任何完美的行程更珍贵。
青云小队:
织梦锦城,传承蜀锦华章
在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内,来自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钟屏小学的“青云小队”的队员们,正聚精会神地围绕在“三星堆青铜立人龙纹礼衣”展柜前,眼神中写满好奇与思考。他们此次研学的核心任务,是思考如何以“宣传大使”的身份,制作一部关于蜀锦蜀绣传统工艺的宣传片——这既是一次学习,更是一次责任。
孩子们正认真观看“中国四大名锦”简介
孩子们在“杜甫千诗碑”前合影
在四川丝绸博物馆,通过展品介绍,孩子们了解到蜀锦蜀绣的演变——从经锦到纬锦,再到提花机的发明。“原来织布机有这么多种类啊!”一个小队员惊叹道。随后,经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介绍,孩子们拜访了蜀绣名师陈德兵老师的工作室。与陈老师的交流中,孩子们了解到更多蜀绣背后的故事。更让他们惊讶的是,不同于其他绣种,蜀绣传统上是由男性绣工主导,且“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陈老师也坦言,蜀绣虽为四大名绣之一,知名度却远不如苏绣。“为什么这么美的技艺却很少有人知道呢?”队员思雨不解地问。陈老师耐心解释,这是非遗面临的普遍情况,需要更多公众关注与支持。如今已有不少积极举措落地,比如打造文化展示街区、为传承人提供便利的创作空间,这些都让人看到非遗传承新的发展机会。
孩子们拿着亲手制作的大熊猫团扇合影
小队在四川丝绸博物馆前合影
走进杜甫草堂,孩子们惊奇地发现,沿路陈列着许多诗人雕像,还有一条铺满古诗的文路。沿着铺满诗行的小路,孩子们一边聆听电子讲解,一边在千诗碑中寻找杜甫与锦官城的故事。最终,他们在一块写着“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石碑上觅得了“锦官城”的踪迹,虽只寥寥数字,却连结了诗与绣、古与今。
回到学校后,孩子们也根据这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制作了一份简单却充满心意的蜀锦宣传片。一路走来,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团结协作、自主规划路线,更在专注体验和独立思考中收获了成长。
繁星朝露小队:
走入苏氏园林,共绘江南记忆
来自云南省思茅第一小学的“繁星朝露小队”,带着对“苏州园林艺术”的向往,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江南文化体验。这一次,孩子们真正走进了“画中”。
“张老师,这是舫!我们找到舫了!”
来之前,他们已预习过传统园林建筑的类别,背的滚瓜烂熟:亭、台、楼、阁、轩、榭、廊、舫……而当真正站在狮子林、虎丘、留园中,这些字眼才变得鲜活起来。在拙政园,孩子们分组合作:有的记录建筑类型,有的搜寻匾额题字,有的比对花窗纹样。“快看,这个亭子真的是‘漂浮’在水上的!”一个孩子指着“荷风四面亭”喊道。另一个则发现:“这边的墙是白的,瓦是青的,搭起来却这么和谐。”通过亲身观察拙政园的山水布局、解读沧浪亭中的题刻,直观理解了江南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对江南园林的审美理念与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小队在拙政园留下合影
孩子们正在进行研学复盘
通过实地探访、聆听讲解和小组交流,孩子们一步步找到了研学方案中问题的答案,也对苏州园林的历史与特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们了解到,苏州现存108座园林,每一座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世:沧浪亭是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拙政园其名寓意“拙者之为政”,映射出古代文人淡泊官场、归隐自然的心境。这些发现让孩子们懂得,园林不仅是亭台楼阁的组合,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和精神的寄托,启发他们用多元视角看待身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队长怀远拼装的苏州园林主题的木质模型作品
五个孩子共同制作的苏州园林微观作品
这次苏州研学之旅让每个孩子都对园林产生了独特的感悟,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队长怀远拼装了园林木质模型,施滢完成了立体纸艺,小叶画了一把水墨折扇……他们还一起制作了微观园林造景,以石桥、锦鲤、睡莲、粉花树等元素,搭配苔藓与顽石,在方寸之间营造出“芥子纳须弥”的雅致意境,将古典园林的雅致与精巧浓缩于方寸之间。
从此,江南园林在他们心中,不再只是书上的名词,而是一段他们亲眼所见、亲手触摸、亲身参与的鲜活记忆。
追梦小队:
以针为笔,绣出湖湘的温度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来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诏镇民主小学的“追梦小队”,带着对湘绣文化的好奇与期待,开启了以“探秘湘绣——一根丝线里的湖南故事”为主题的长沙研学之旅。
踏入湖南湘绣博物馆,孩子们首先被“鬅毛针”和“掺针”技法所震撼——老虎毛发根根分明,荷花渐变宛若天成。她们兴奋地比对:“这片荷叶像不像我们在橘子洲看到的那片?”“这花太逼真了,我好像都能闻到香味!”在湖南省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展区的 “信期绣” 让孩子们停下了脚步。那些绣在丝绸上的精美纹样,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色泽温润,让孩子们忍不住惊叹:“原来湘绣的‘老祖宗’这么精致!” 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他们了解到古代人会用湘绣制作衣服、被子与嫁妆,就像现在人们穿漂亮衣服、送心意礼物一样,既美观又饱含温情。
孩子们在湖南湘绣博物馆合影
大家在博物馆里认真观察展品
最难忘的环节,是在沙坪湘绣小镇亲手试绣。刚开始尝试时,孩子们针拿不稳、线迹歪斜,连一片叶子都绣不像。指导老师分享说:“我刚开始学的时候,扎破手是常事。一幅好绣品,少则半年,多则数年。急不得,要让针跟着心走。”这句话让孩子们学会了慢下来,静心对待每一针、每一线。离开时,她们带走了自己绣的团扇。虽然针脚仍显稚嫩,却明白了:传统并非陈旧之物,而是有人以一生匠心守护,才让它始终熠熠生辉。
孩子们拿着绣制作品在沙坪湘绣博物馆前合影
小队安全员静怡同学正认真尝试着进行刺绣
研学途中,孩子们也在互帮互助中成长。岳麓山上,小队内成员身体不适时,大家立即上前搀扶、递水、扇风,展现出团队的温暖。从最初依赖导航屡屡迷路,到后来能协作规划路线,她们在实践中学会了沟通与合作。
离别时,孩子们许下心愿:“要把长沙的故事,绣进家乡云南的扎染布中。” 透过湘绣这一扇窗,她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了匠人精神的可贵,更在团队协作中收获了友谊与成长。
七天的旅程很短,不足以走遍一座城的每个角落;但这段经历又很长,如同一颗种子,悄悄种在孩子心里——关于远方,关于文化,关于探索,关于成长。从秦兵马俑到蜀绣技艺,从历史到创新,孩子们所收获的,远不止知识,更是对世界的重新认识,和对自我的勇敢突破。
相信这段珍贵的经历,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陪伴他们在未来的路上,永远好奇,永远勇敢,永远走向更远的远方。
特别鸣谢
什么是去远方
“去远方”研学旅行项目,是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最受师生喜爱、课程覆盖率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综合实践项目之一,通过《去远方》课程及研学实践活动,帮助8-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激发对远方的好奇、培养自主学习的必备能力、提供探索世界的机会,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实现“人生第一次去远方”的梦想。
如有疑问需咨询请将您的疑问发送到去远方官方邮箱
quyuanfang@adream.org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