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开峻
大家奇怪没?为什么加沙难民让全世界都不受欢迎?
当前的国际舆论场中,特别是某音上,不少人对加沙人道局势表示极大地关注与同情。但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在加沙不断出现人道危机的背景下,全球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真正愿意长期接收来自这片土地的难民。甚至连他们的“邻居”——同宗同源的穆-斯林国家,都宁愿援助物资,也不愿意敞开国门接纳他们。
为什么会这样?这不是一句“世界冷漠”可以概括的现象。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加沙人是有问题的。
加沙人民是够惨的,但是,反思没有?为何如此?
二、1992年丹麦,活生生的案例
1992年,丹麦向321名加沙难民提供了人道庇护,并对这批人进行了长达30年的跟踪关怀,结果让人唏嘘:
截至2019年,其中204人(约64%)有过刑事处罚记录;
71人被判刑;
他们的子女中,约34%也成为犯罪者,孩子从小接受“仇恨教育”,对世界充满敌意;
大多数难民家庭不愿工作,依赖政府福利生活,太懒;
一些家庭甚至选择多生孩子,以获得更多福利补贴,心机深得很;
丹麦一度以宽容和高福利著称,但面对这种“养出问题人群”的局面,也逐渐收紧了难民政策。这一案例成了西方社会对加沙难民态度转变的重要信号。
谁肯养一帮白眼狼啊。
三、邻国也从接纳到围堵
许多同情心泛滥的人可能会想:那加沙周边的国家是否更愿意接纳这些难民?
现实是:
约旦在1960年代曾大量接收巴勒斯坦难民,结果数年后,约旦国王侯赛因差点被难民刺杀,最终驱逐大批巴勒斯坦人。
黎巴嫩在1970年代也收留过难民,但此后爆发的内战,巴勒斯坦武装势力的活跃成为导火索之一,还发生了对基督教群体的无差别杀戮。
埃及在1980年代提供过庇护,结果极端组织分子刺杀了总-统萨达特。
马来西亚在2024年接收了127名巴勒斯坦难民,但次年就发生了砸店、纵火等暴力事件。
这些案例让许多国家不再天真地相信“人道主义接收”能够换来感恩。更多的是担心:这不是“难民”,而是“风险”,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动。
问题来了。
教育决定未来,一点不假。仇恨教育带来的只有苦难。
四、为何欧洲能接收乌克兰,却不接加沙?
乌克兰战争爆发后,有800万多乌克兰难民涌向欧洲,各国却对他们纷纷敞开大门。
和加沙200万难民的根本差异可能在于:
乌克兰人逃避的是战争,不是带着长期的敌意或极端意识到别的国家搞破坏;
加沙内部常年由哈马斯掌控,许多难民被认为有极端主义思想,入境会有极大地风险;
加沙部分民众缺乏对民主制度和法律秩序的基本尊重,大小就没接受这方面的教育;
接收国担心难民变成“内部的不稳定因素”,谁也不敢铤而走险。
五、“圣母心”的代价,道德绑架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的
很多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声援加沙,呼吁世界“救救他们”。但真正愿意出钱出力接收难民的人少之又少。
我倒是要说:
“既然你们这么可怜他们,不如三五人成个团,集资帮一户难民接回家养老,供起来养!”
对国家而言,接收一个难民群体,是全方位的社会、经济、治安压力测试。不是一句“有爱心”就能解决。
历史一次次证明:如果一个群体始终无法与接收社会融合、反复制造冲突,最终会让原本的“同情者”转身离去。从小就接受仇恨教育的加沙人本身是有很大问题的。
与其一味卖惨博取援助,不如反思内部治理、社会教育与意识形态的问题。唯有如此,加沙人的未来才真正有出路。
诸位,你们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心里还是希望加沙好起来,毕竟也是上帝的子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