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南海局势骤然升温!
9月16日凌晨,中国海警在黄岩岛领海对多艘擅自闯入的菲律宾公务船实施有效管控,顺利完成清场作业,这一果断举措迅速引发全球瞩目。
中方以“管制措施”替代过往惯用的“警告驱离”,标志着我国在南海维权策略上的重大跃升。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向热衷于煽动舆论、自诩受害者的菲律宾政府,此次却意外保持缄默,这种反常的静默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信号?
捷报传来
南海拂晓的风,吹来的不仅是海面的潮气,更是格局重塑的先兆。9月16日清晨,天光未明,薄雾尚浮于海面之际,黄岩岛海域传回振奋人心的消息——一场无声却极具震慑力的海上对峙,以我方全面掌控局面告终。
菲律宾精心策划的舰船编队,在此次交锋中彻底丧失主动,被我方执法力量成功驱离并完成区域清场。
菲方人员举白旗
这场行动背后,一个全新术语——“管制措施”首次出现在官方通报中,取代了长期使用的“警告驱逐”。这绝非措辞调整,而是一次战略层面的根本转变,意味着中国在南海的主权维护,正从以往被动防御转向主动治理、常态管控的新阶段。
此次行动堪称一次环环相扣的“三位一体”战术布局:法理支撑、执法执行与舆论引导协同推进,将历史传承的主权主张,转化为具象化、可操作、可持续的现实治理能力。
任何坚定的执法行为,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法律基础之上。本次“管制措施”之所以能够果决实施,其首要底气来源于我国日益完备的“法理体系”。
就在事件发生前数日的9月10日,中国正式宣布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举措表面看是生态保护之举,实则为一项关键性的国内立法动作,为后续海上执法提供了明确且不可争议的法律授权依据。
自此,海警部队的行动不再仅依赖国际海洋法的一般性原则,而是基于清晰的国内法律条文展开的具体行政行为,使每一次拦截、检查和管控都具备充分合法性,名正言顺。
更富戏剧性的是,菲律宾自身曾亲手留下不利证据。查阅该国测绘局2011年发布的官方地图,黄岩岛赫然位于其法定领土范围之外。这份由菲方自己签发的文件,无异于一份公开的自我否定声明。
进一步追溯历史,直至1997年以前,菲律宾从未对黄岩岛提出过任何形式的主权要求。其前后不一、缺乏连续性的立场,在确凿证据面前显得极为脆弱。
至于菲方反复援引的“地理邻近”理论,在国际法实践中根本站不住脚。若以此类推,夏威夷远离美国本土数千公里,难道就能否认其属于美国吗?
我们亦不能忽视历史的厚重积淀。早在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便已将黄岩岛作为天文观测的重要基点之一,这一史实为我国主权主张提供了深远的历史支撑。
如今,战略思维已然升级,历史不再是唯一论据,而是融入现代法律框架中的有力佐证。我们正通过制度化、系统化的建设,使主权主张变得坚不可摧。
“管制措施”
如果说法律是顶层设计,那么执法就是让蓝图落地的钢铁骨架。此次“管制措施”的实施,正是中国“执法能力体系”一次全方位的展示,它宣告了过去以劝离为主的柔性模式终结,开启了依法清场、主动控局的新纪元。
所谓“管制”与“清场”,其具体内涵何在?事后全球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的航行轨迹数据给出了无声却有力的回答。
数据显示,多艘菲律宾船只在与中国执法舰艇接近后,航速骤降至零,或信号直接从公共平台消失。外界普遍分析认为,这很可能包括水炮压制、精准航路封锁,甚至可能涉及短时登临检查等强制手段。
此类物理层面的绝对控制,与以往口头警告、伴随驱离相比,强制效力呈几何级提升,传递出清晰信号:这片海域的秩序,由中国主导。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任务并非单一力量独立执行。现场不仅有中国海警4409舰与8301舰的身影,还有中国渔政3005船协同配合。
海警与渔政力量的联合行动,表明我国海上维权已形成跨部门、一体化的联动机制,可根据实际情势灵活调配资源,实现最优响应。
此次行动的时间节点也颇具深意。就在几天前的9月11日至13日,美日菲三国刚刚在南海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
更早的8月13日,美国“希金斯”号驱逐舰还曾非法闯入我管辖水域。面对此类军事化挑衅及外部势力的介入,中方并未采取对等军事对抗。
解放军南部战区在南海持续开展例行巡航,维持战略威慑;而在一线前沿,则由非军事性质的海警力量实施高强度“管制措施”。
这是一种高超的“非对称反制”策略,既精准遏制了挑衅行为,又有效控制冲突升级风险,避免擦枪走火,充分展现了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与智慧。
沉默“震耳欲聋”
当代国际博弈,战场不仅存在于海上,更延伸至信息与舆论空间。谁能率先定义事件性质,谁就能掌握道义高地与心理优势。此次中国在“舆论应对”方面的表现,堪称教科书级别。
最耐人寻味的一幕出现在事后:面对中方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披露事实经过,一贯擅长制造悲情叙事的菲律宾官方,竟罕见地集体失声。
没有抗议照会,没有外交谴责,更未召开记者会诉苦博同情。这种反常的沉默,本身就是最强烈的回应。这寂静的背后,是旧有舆论剧本的彻底破产。
过去,菲方常通过剪辑视频、歪曲画面来塑造“弱者”形象,争取国际支持。但当我们的行动足够坚决、证据足够完整、发声足够迅速时,对方的表演空间被彻底压缩。任何辩解,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都不攻自破。
中方“第一时间”对外公布情况,看似只是信息发布,实则蕴含深层战略意图。此举不仅是透明度的体现,更是抢占事件定性权的关键一步。
我们主动将菲方船队的行为界定为“非法侵入集结”,将其置于违法者的位置,从根本上剥夺了其后续操纵舆论的可能性。
为进一步揭示真相,有必要指出菲方挑衅行为的常态化特征。自2023年以来,菲方平均每月策划超过20起类似侵权活动。其所谓“渔船补给”,实则是经过周密策划、配有媒体团队、背后有军方支持的政治秀场。
此次中方主动亮剑,正是对这套系统性挑衅模式的“釜底抽薪”,向国际社会揭露其“惯犯”本质,而非其所伪装的“无辜受害者”。
回顾黄岩岛凌晨这场无声较量,“管制措施”的亮相,远不止是一次成功的执法清场,更像是中国南海战略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
通过对法律依据、执法能力和舆论引导三大体系的系统升级,中国正在稳步将历史上抽象的“主权宣示”,转化为现实中清晰、稳定、可持续的“治理实控”。
结语
黄岩岛位于南海通往太平洋的关键航道,全球约40%的贸易量与60%的能源运输需经此水域,其地缘战略价值无可估量。
设立自然保护区与实施“管制措施”相结合,构成了一套法理深化与实力展现并重的战略组合拳,正在塑造南海执法的“新常态”。
这一新常态的确立,预示着南海规则体系正在悄然重构,主导权正逐步回归应有归属。
信息来源:
1.《黄岩岛凌晨传来捷报,中方不再被动,主动出击成功完成清场驱离,菲律宾最终败退》2025-09-16 14:32·榆树视界
2.《中国海警依法对位黄岩岛领海非法活动的多艘菲律宾公务船采取管制措施 》2025-09-16 08:10中国新闻网
3.《现场画面曝光!菲律宾公务船危险冲撞中国海警船,中方实施水炮喷射 后菲方举白旗》来源:大象新闻 发表时间:2025-09-17 07:0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