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第四期能人众多,走出林总、曾中生、伍中豪、刘志丹、胡琏、谢晋元等两党名将。不过在校时期,他们的表现都稍逊郭化若一筹,郭是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
虽然如今郭化若的名气不算大,但在当年却是极其耀眼的,蒋介石曾两次要留他在身边做秘书、毛主席也高度称赞他的军事水平让他做参谋。
能得到两党最高领导人的认可,足以凸显郭化若的能力。
可是,郭化若的人生也不算一帆风顺,他曾经担任过红一方面军代参谋长、三野第九兵团政委,无论资历还是职务,都是上将的标准。
然而在1955年,他却只被授予中将军衔。这不寻常情况的背后,牵扯到的就是一段不公的往事。
郭化若1904年出生于福建福州,从小成绩非常好,1925年秋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并在同年入党。
1926年,郭化若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被校方留下来担任炮兵第2队代理队长。他在各个方面都特别突出,就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
老蒋有两次单独找他商讨,表示要将他调到身边当秘书,郭化若却以“军人当战死在疆场”为托词回绝了。在他心里,反动中山舰事件的蒋校长,终归跟自己不是一路人。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革命的第一枪,还在教导团中的郭化若本来也要前去参加,可行至九江时就被扣住了。他找了个机会脱离队伍,孤身南下追赶起义军。
当时沿途都乱得很,各方的兵都有,郭化若出于安全起见只得走走停停,最终在三河坝赶上了起义部队。
奈何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起义军大部被打散,郭化若只好前往上海复命。随即在组织的安排下,他去到苏联炮兵学校学习。
远在异国,郭化若也时刻都在关注着国内的革命形势,当他听闻朱毛井冈山会师、工农运动如火如荼时,立即就找到炮兵学校校长,要求退学回国。
校长指出,如今中国的斗争形势还比较恶劣,留在苏联要安全得多,不如先学好军事知识,等中国情况变好再回去也不迟。
然而郭化若坚持要回国,被搞烦了的校长威胁道:再这样闹就将你关禁闭。
郭化若丝毫不惧:就算把我关禁闭,我也要回国。见他这个态度,校长也只好予以批准。
1929年春,郭化若回到上海向临时中央报到,主动申请去闽西战斗,随即他就进入了正在闽西发展的朱毛红四军中,成为红四军前委委员。
此后的几年里,郭化若因战功不断提升职务,先后担任过红4军第2纵队参谋、参谋长、纵队长,还被毛泽东点名到红4军军部当参谋处长。
他表现出来的能力得到毛主席的赞赏,称“你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军事天才!”
1931年5月,红一方面军参谋长朱云卿负伤住院,此时正值第二次反“围剿”的重要关头,郭化若临危受命担任代参谋长兼总前委秘书长,配合毛主席、朱总司令指挥红军。
可是仅仅4个月后,他就被撤去了职务,没过多久遭到更严厉的处置,这是为何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郭化若是毛主席正确路线的支持者。
毛主席曾经提出过“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
郭化若担任代参谋长期间更加具体化地诠释扩充为:扰敌、堵敌、截敌、袭敌、诱敌、毒敌、捉敌、侦敌、饿敌、 盲敌。他是拥护毛主席游击路线的。
然而,随着两次反“围剿”的胜利,红军内部也蔓延出轻敌的情绪,认为敌人不过如此,我方完全有实力去攻打大城市。
后来甚至有人认为毛主席的诱敌深入政策是“消极怠工”、“专去等待敌人进攻的右倾主要危险”。
当时毛主席的声望日隆,这些“左倾”主义者就先对主席的拥护下手,郭化若很不幸成为被针对的人,被指责是“托派”。
1932年7月,被免职近一年的郭化若调到瑞金红军学校当教员,并在部学员大会上被当众宣布开除党籍。3个月后的宁都会议,毛主席也被解除重要职务,发配到后方休养。
那个时期,郭化若和毛主席的日子都不太好过,两人甚至最初都没有在长征的名单内。好在毛主席有周总理等人帮助,郭化若则是陈赓帮忙拉进了干部团。
在郭化若回忆录中写道:像我、萧劲光、宋时轮等人的行动,都受到监视。其实开始时对陈赓也是不信任的,因为他曾被捕。过了遵义,问题查清他才受到信任...特别感激陈赓的帮助和鼓励。
随着毛主席在遵义会议复出,部分将领也重返指挥岗位,然而郭化若头顶着“托派”帽子、不是党员,因此即便到达陕北,他都只能搞教育战线。
1937年8月,郭化若去看望毛主席,主席将从下面听到的一些情况告诉了郭化若,并问他:“化若同志,有人说你骄傲,你自己怎么看?”
郭化若非常委屈,红着眼睛回答:主席,我连党员都不是,哪来的资本骄傲啊?我都30多岁了,想找对象,人家一听我不是党员,就不肯谈了。
毛主席听后叹了口气,只能安慰一句:“化若同志,这些年委屈你了。”随即主席安排人手相助,但当时陈绍禹以及共产国际的阻力还在,事情非常不顺利。
组织部将郭化若的从苏区查到苏联,没有掌握他什么不利的证据,但又不敢帮忙摘帽子。主席得知后给郭化若写信,让他找陈云去说说情况。
在毛主席的多次过问下,1938年7月12日郭化若终于恢复党籍并摘去“托派”帽子,很不容易啊。
奈何在这个时间节点,前线的重要岗位都有人了,把谁调开都不好,所以郭化若只能留在后方搞军事理论。
不过这也是郭化若擅长的一方面,他撰写了《关于部队军事教育的一点意见》、《炮兵科军事教育的教授法》等军事教育论文,对很多将领都起到指导作用。
1938年9月,郭化若还发表了《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在国内造成轰动,有国民党高官就询问过周总理:郭化若是谁?是不是郭沫若的亲戚?
周总理笑着回答:郭化若跟郭沫若并非亲戚,但在军事理论领域,他的地位和从事革命文学创作的郭沫若一样高。
这句赞扬可见郭化若的水准,但对方的问也侧面反映郭化若被耽误太久了,以至于声名不显。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郭化若终于能再上前线,历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员、华野六纵副司令员、华野4纵政委、三野第九兵团政委等职。
凡是与他搭档过的人,对他评价都非常高,像6纵司令员王必成就说过:有了郭化若的6纵,才能做到真正的必成。
新中国成立后,郭化若担任过华东防空部队司令员、解放军第八兵团政委,本来职务方面要评上将没有什么问题。
但1932年7月到1945年之间,他基本没参与过指挥,战功相对较少,因此最终只授予他中将军衔,这是一大遗憾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