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将于9月19日至23日举办,本届航空展汇聚209家参展单位。这是自2019年以来,长春市举办的第四届航空展,也是规模最大、内容最多、体验最新的一届。
现场展示的空军新型战机相继抵达机场,歼10C、歼20、歼16等先进战机将参加静态展示。不过,一款很久不见的“老朋友”引起了大家浓厚兴趣!
编号70051的歼-6无人机公开亮相,展板明确其兼具无人攻击机与训练靶机功能。这一亮相,让此前流传20年的歼-6无人机传言尘埃落定,也让这款曾在中国空军服役近半个世纪的 “老兵”,以全新姿态重回大众视野,引发各界对其战略价值的高度关注。
歼-6作为中国自主生产的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1958年首飞,1964年服役,1986年停产,2010年全部退出战斗序列,总产量高达5205架。
退役后,它并未就此沉寂,而是开启了向无人机的转型之路。其改造并非简单增减设备,而是涉及多方面技术升级:拆除机炮、副油箱和弹射座椅等原有设备,加装自动飞行控制系统、自动驾驶仪,增加机翼挂架,增设地形匹配导航系统,部分还换装国产涡扇-17发动机与数字化飞控系统。改造后的歼-6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超8吨,有效载荷约2吨,速度可达1.36-1.7马赫,最大航程约2200公里,作战半径640-800公里,续航能力提升后更能覆盖整个第一岛链,功能也从最初的靶机扩展到无人攻击。
回顾歼-6无人机的发展历程,可清晰看到其稳步推进的轨迹。1995年首飞成功,当时主要作为靶机使用;2010年歼-6全部退役后,中国开始系统研究将其改造为攻击型无人机的技术路径;2013年,媒体披露部分退役歼-6被改造为无人靶机用于训练;截至2025年,据美国《航空周刊》卫星图像显示,福建沿海五处空军基地已部署至少282架经过现代化改造的歼-6无人机,标志着其正式进入实战部署阶段。
在当前大量新型无人机不断入列的背景下,歼-6无人机仍能占据一席之地,核心在于其独特的战略价值。首先是极高的成本效益比,单架改造成本不到100万美元,部分甚至低至32万美元,远低于美军标准-6防空导弹约430万美元、爱国者导弹约300万美元的单价。
中国拥有超3000架退役歼-6,且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的脉动生产线每月可产120架,战前三个月即可储备超4000架。这种低成本、大规模的优势,使其能实施消耗战策略。美国米切尔研究所模拟推演显示,面对大规模歼-6无人机群,防空系统将陷入 “拦截破产” 困境:即便拦截成功率达90%,剩余10%仍能造成致命威胁,且可持续攻击耗尽敌方防空弹药,让防御方陷入 “拦截则消耗昂贵导弹,不拦截则承受破坏” 的两难。
其次,歼-6无人机具备出色的战术灵活性与多样化任务能力。它可承担靶机、攻击机、自杀式攻击平台、电子战平台、反辐射作战平台等多种任务,单架通过科学规划航线能依次攻击5个独立目标。在作战中,还可形成多层次打击波次,如台海冲突场景下,首波无人机群可分为高空突防梯队吸引雷达、低空掠海梯队实施电磁压制、自杀式攻击梯队直扑关键节点,为后续作战创造有利条件。
再者,其作战效能与战场生存能力不容小觑。1.36-1.7马赫的超音速突防能力,让防御方反应时间极短,从200公里外飞抵目标仅需约6分钟;2吨的有效载荷,使其载弹量是伊朗 “见证者-136” 无人机的30倍;坚固的机体结构、低空飞行能力,以及无人平台无需考虑人员安全的特性,让它能承受一定损伤、利用地形规避,并执行高风险任务。同时,它还能与歼-20等有人战机协同,形成 “跨代协同”,作为 “导弹磁铁” 吸引防空火力,为有人战机减轻压力。
此外,歼-6无人机还具有强大的战略威慑与心理战价值。3000架可改装规模形成的 “钢铁风暴” 式饱和攻击能力,给潜在对手带来巨大心理压力;中国选择公开展示它,这种 “明牌打法” 传递出强烈的战略自信;其低成本特性,也向对手展示了一种 “赔本生意” 的战略选择,迫使对方在军事决策中面临经济困境;而将退役装备转化为战力的做法,更体现了中国军事思想中 “物尽其用” 的智慧,展现出独特的军事发展路径。
台海方向被普遍认为是歼-6无人机的首要作战方向,这与台海地区的环境特性及歼-6无人机的优势高度契合。从地理上看,台湾海峡最窄处约130公里,歼-6无人机的作战半径轻松覆盖,且台湾岛多山地形为其低空突防提供天然掩护;从战场环境看,台海战场空间相对狭小,利于发挥歼-6无人机的数量优势,而台军防空系统虽先进但数量有限,面对大规模无人机群易陷入饱和;从政治军事环境看,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使用歼-6无人机可在避免大规模人员伤亡的情况下展示军事决心,同时也能有效消耗可能介入的美军高价值武器。
在台海冲突中,歼-6无人机的战术应用场景清晰多样。首轮饱和攻击中,300架无人机分十波次进攻,若美军用标准-6导弹拦截,仅拦截费用就高达12.9亿美元,既能消耗敌方防空弹药,又能迫使敌方防空系统全开以暴露位置,还能通过多方向、多高度攻击制造混乱。
协同作战时,它可为歼-20隐身战机开路,吸引防空火力,与歼-16形成高低搭配,还能为精确制导武器提供目标指示。在关键节点打击上,可直接攻击 “爱国者” 防空阵地、指挥控制中心、机场跑道及雷达系统,瘫痪敌方作战体系。美国米切尔研究所模拟显示,面对200架无人机群,航母战斗群防御已显吃力,而台军防空导弹总数甚至可能少于解放军可部署的歼-6无人机数量,俄乌战场中低成本无人机对现代化防空系统的压制也印证了其效能。
中国已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对陆打击武器体系,涵盖东风系列战略导弹、长剑-100、鹰击-21等精确制导武器,歼-20、歼-16、轰-6K等空中打击力量,以及攻击-11、无侦-8等无人作战系统。在这一体系中,歼-6无人机并非重复建设,而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互补作用。
它作为低成本消耗平台,可实施大规模饱和攻击,消耗敌方防空资源,为昂贵的精确制导武器开辟通道;能充当诱饵,吸引防空火力保护高价值平台,制造虚假目标干扰敌方决策;在恶劣气象或复杂电子战环境下,其简单可靠的控制系统使其成为补充打击手段;大量储备的特性还为作战体系提供弹性,可根据战场需求灵活调整部署,在高端武器受限时代替作战。
不仅如此,歼-6无人机还能与体系内其他武器协同作战,提升整体效能。与东风-17等高超音速武器协同,可前出侦察提供目标信息,或作为诱饵吸引防空注意力,提高高超音速武器突防成功率;与歼-20S双座型配合,可形成 “有人-无人” 协同体系,由歼-20S指挥无人机群作战,无人机还能为歼-20提供目标引导;与歼-16D电子战机联动,在电磁压制掩护下实施打击,形成电子战、无人机、精确打击武器一体化作战链条。在作战全阶段,它可战前侦察、战中消耗、战后评估,衔接各作战环节。
歼-6无人机的蜕变,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战略思维的突破。它以低成本实现高威慑,构建起不对称优势,成为资源再利用的典范,也是体系作战的重要补充。
这一成功转型,为中国未来军事发展带来诸多启示:要重视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挖掘退役装备再利用潜力;在追求高技术装备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装备的创新性应用;现代战争是体系对抗,需在整体体系中评估单一武器价值,通过集成实现效能最大化;军事决策中要充分考量成本效益,避免 “高投入、低回报”;军事创新应兼顾技术突破、战术创新、资源整合与战略思维转变。
未来,深化退役装备再利用工程,扩大再利用范围并建立标准体系;完善无人机作战体系,构建高低端搭配的无人机梯队,发展先进 “有人-无人” 协同技术;针对台海、南海等重点方向优化部署,提升快速响应能力;推动军民融合,促进民用无人机技术向军事转化,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保持适度无人机规模,加强实战化训练,提升威慑与实战能力,将成为中国军事发展的重要方向。
歼-6无人机的故事证明,“以巧取胜” 的战略思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环境中,能为军事发展开辟独特且高效的路径,其价值远超单一武器平台本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